09

高品质阅读岂容“浓缩书” 2018年03月30日

□何勇海

一本数百页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能读完。而这种“天方夜谭”正在变成现实。青年报记者发现,最近,一批网站和APP推出了“浓缩书”的业务,将书“抽干”,浓缩成几条“筋骨”给读者看。据说,这样的业务很受读者欢迎,有的读者甚至认为找到了一条博览群书的捷径。然而“浓缩书”真的如此神奇吗?(3月22日《青年报》)

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而打着“浓缩知识、化繁为简”旗号出现的“浓缩书”,貌似就是为了解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难题推出的产品。有阅读过“浓缩书”的读者就表示:“看了几篇书摘,果然挺有用,短短三四页的篇幅,基本提炼和浓缩了原书的观点和精髓。看完书摘后,基本可以冒充读过此书了。”“对于管理类、学术类书籍,书摘很好地起到了简化步骤、提炼精髓的作用。”可见,在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浓缩书”还是有其现实需求与价值的。

但是,“浓缩书”算得上是真正高质量的阅读吗?显然算不上。比如一本名为《偷走快乐的五大盗贼》一书,据说就被浓缩成了“导读”与“要点”等部分,“导读”部分仅相当于一段内容提要,“要点”部分则不超过十句话。阅读这样的“浓缩书”,仿佛只是在浏览原著的内容简介与目录,恐怕连皮毛都了解不到。一些“浓缩书”还提供了“要点速记”与“方法归纳”,替读者概括好需要的内容,似乎只是为了帮助读者完成一些阅读任务。

正如一些网友所言,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整理成一篇“干货”,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读完,根本体会不到阅读乐趣。阅读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阅读中想象,在阅读中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而阅读“浓缩书”,比排斥想象、排斥思考、不求甚解的“快餐式阅读”还功利,还浮光掠影,这样的开卷又有多大益处?何况,“浓缩书”若不是作者亲自浓缩的,就可能存在错误,或与作者的原意图不符,这种书可能会限制或误导读者对原书的理解。

“快餐式生产”势必带来“快递式消费”,“浓缩书”的出现,恐怕比“快餐书”更令人担忧。也可以这么说,能够“浓缩”且达到读者满意的图书,或许恰恰是水分较重的东西。比如一些“鸡汤”类、方法类、说明类、管理类图书,这几类图书的编撰者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的图书适合通过“浓缩”的方式来浏览精要,那么是不是说原著本身就应该节约一些笔墨呢?像那些经典而厚重的文学作品,书摘类网站想要“浓缩”,以迎合一些浮躁的读者,恐怕就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