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2018年05月10日

李大钊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记者 周聪聪 通讯员 冉世民

[阅读提示]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得以树立的第一位奠基人——李大钊。

1

第一个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位于唐山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内,李大钊铜像下方石台的背面,刻写着这样的一段碑文。

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这段碑文更令人对李大钊——这位中国最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生发出无限缅怀和崇敬之情。

“人的思想没有天然形成的,李大钊接受、信仰、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长期的知识积累,经历了从爱国主义到民主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成长过程。”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刘京华认为。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唐山乐亭的大黑坨村。在《狱中自述》中,李大钊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他在家乡启蒙受学,以不同寻常的努力出色完成学业,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李大钊早期的政治理念也正由这里开始起步。

今天的青年也许很难对国弱民贫再有切肤之痛。而当时,在旧称直隶的这片土地上,全省仅分担的庚子赔款和地方性赔款就高达1200万两白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日益恶化,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就这样,李大钊和所有具有家国情怀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逐渐成为政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在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

国斗争,由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对当时的反日爱国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日本,他组织了中华学会,1916年又与林伯渠等人的乙卯学会合并为神州学会。

“此时李大钊已开始接触、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闫丽介绍,1916年5月,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加了《新青年》杂志发起的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积极投入反袁爱国斗争。“在斗争中,李大钊成为闻名于世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全世界,也使已经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李大钊意识到,在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可以拯救中国。

就这样,李大钊第一个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918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革命问题。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较系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这是李大钊变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闫丽介绍,在李大钊之前,中国已经有人提到了马克思和他的理论主张,但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且从客观效果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但李大钊却不同,他确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是在我国明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思想原则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在自身思想转变后,他便旗帜鲜明地推动当时舆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摇旗呐喊。”刘京华表示。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李大钊发表文章、讲义、演说等130余篇。这些文章贯穿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定会胜利,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革命者必须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

为了有理有据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李大钊还十分重视创办报纸杂志,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阵地。

李大钊先后创办、主编、编辑了《言治》《法言报》《民彝》《晨钟报》等十余种报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曙光》等刊物的马克思主义导向上,李大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把《新青年》6卷5号编辑为“马克思主义专号”,向中国的思想界和广大青年学生集中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一代青年走向马克思主义起了引导作用。

着眼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队伍,李大钊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培养。1918年初,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这一时期他参加了一些重要社团的创建,通过社团的活动,影响和推动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1919年7月,李大钊召集北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后来学会不断扩大,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分会,甚至在德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建立了分会,很多青年在李大钊的引导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曾回忆说,在李大钊主持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他直接得到李大钊在思想上的帮助,“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0年3月,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创立共产党小组;11月正式将北京共产党小组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支部书记;12月,发起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李大钊热忱指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多地区、多层面的启发教育和精细的建党工作。

“而在这些宣传中,李大钊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责难。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斗争中进行的。”闫丽介绍。

“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然而,“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多数人共同的运动”,李大钊认为,“应该使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这个“理想”和“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1919年8月17日,《每周评论》掀起了一场论战——李大钊发表了致胡适的一封公开信《再论问题与主义》,针锋相对地回应了7月20日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开始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改良主义的斗争。

李大钊深刻指出,研究问题离不开主义的指导,要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有针对性的论证,完全符合当时在思想界进行斗争的迫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京华表示。

3

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如何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中国的具体实践问题,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李大钊同志,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闫丽认为,李大钊在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对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着清楚的认识,并且为这种结合做了初步的坚定的努力——他找到了依靠工人阶级变革社会,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和方向。

“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这是李大钊积极引导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表述。

刘京华介绍,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李大钊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干部队伍时,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同时要求他们深入到工人当中,做细致的思想发动,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人运动的据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李大钊提出了应该“急急组织”一个“强密精固”的统一的“劳动家的政党”的要求,才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并且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令人敬佩的是,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最早公开提出建党号召的人——1921年3月,李大钊在《曙光》月刊第2卷第2期上以S·C的笔名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公开号召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

“这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是我国最早公开向革命者发出建党号召的重要文献。”刘京华说,李大钊不仅最早公开提出建党号召,还初步论述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任务等。关于党的性质,他主张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党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于党的任务,他主张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这些建党思想的探讨,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方向,促进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党思想的统一和建党活动的开展,为党的一大制定党纲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建立一个完全新型的、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刘京华说。

走进安平县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两米的汉白玉雕像,台城村特别支部的创建人弓仲韬和李大钊两手相握,目视前方。

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支的创建与李大钊的指导密不可分。而这只是李大钊为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个方面。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从党诞生的那一天起,李大钊对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不遗余力的努力,他积极指导工运、农运、学运和兵运,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促成了首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在中国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为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闫丽表示。

头发剃去,双目直视,表情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之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1927年4月28日,面对敌人的屠杀,李大钊“首登绞刑台”“神色不变,从容就义”,年龄尚不满38周岁。

而此时,距离1907年他踏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开始“深研政理”,正好20年。20年里,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奔走呼号,并在人生最后的时刻,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本版图片均由李大钊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