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保定分类施策、创新模式、培育主体推进产业扶贫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拔穷根” 2020年01月14日

在阜平县色岭口食用菌园区香菇大棚,孙海军在细心照看香菇。通讯员 罗大庆摄

阜平县北果园乡草场口村村民李勃谊,靠在肉鸽养殖场打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通讯员 王宏宾摄

2019年全市总投资34.51亿元,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7822个

□记 者 寇国莹

通讯员 季晓明 王芳

“去年带动4个合作社饲养柴鸡5万只,年可实现利润150万元;带动45户贫困户饲养柴鸡2250只,年利润可达67500元。”1月3日,涞源县六旺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孙二东说,他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产业扶贫,公司提供蛋鸡和养殖技术,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贫困户入股分红,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保定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市总投资34.51亿元,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7822个,重点打造特色农林、绿色能源、旅游休闲等特色扶贫产业带,推广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产业扶贫路径,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群众脱贫致富夯实根基。

分类施策,谋划扶贫主导产业

保定市根据脱贫工作实际,因县施策,因地制宜。对涞源、阜平两个深度贫困县,紧盯脱贫退出目标要求,加大扶贫产业大项目谋划实施进度,尽快形成覆盖面广、效果明显的扶贫主导产业。

涞源县谋划实施了车间进农村、光伏上屋顶、旅游全县域、农业产业化四大产业扶贫工程,形成了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多重覆盖的产业格局。目前,有168家扶贫车间入驻113个贫困村,带动2519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07兆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7个、总装机容量150兆瓦,村级光伏电站152个、总装机容量56.14兆瓦,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实施,阜平县实现了扶贫产业对贫困群众的多重覆盖,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到98个,建设棚室4700余栋;中药材园区260个,种植面积8万亩;林果产业园区134个,种植高效果林8万亩,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同时,注重健全联贫带贫机制,完善产业档案,建立产业指导员制度,提高产业扶贫知晓度、满意度,争取通过高质量发展确保按期脱贫出列。

对曲阳、唐县、顺平、涞水、易县、望都、博野7个已摘帽的县,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要求不降、督考不松的要求,巩固产业覆盖成效,提升产业覆盖质量,增大扶贫产业发展效益。对其他13个非贫困县,规范提升产业布局、利益联结等基础工作,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参与劳动,增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带贫质量;防范化解产业发展风险,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模式,汇聚脱贫攻坚优势资源

近年来,保定市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扶贫产业园建设发展,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特有品牌,打造产业扶贫新高地。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的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科技深刻改变着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面貌,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动力。

新产业带脱贫。通过创新驿站,引入一批扶贫新产业。其中,阜平县嘉鑫食用菌驿站辐射带动全县8个乡镇、15个园区、1327个大棚,1.6万户农民从中受益,每户平均纯效益2.5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阜平县香菇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拥有了高碑店新发地市场的香菇定价权,实现了“今天香菇什么价,阜平香菇说了算”。

新技术带脱贫。通过河北农业大学的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贫困群众增产增收。阜平县禾木丽园酸枣驿站由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11个院系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持,以过去无人问津的酸枣为原料,研发了酣然酸枣仁植物蛋白乳饮、酣享酵素酸枣汁等系列产品百余款,申报产品及商标专利150余项,2018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带动周边万宝庄、福子峪等村2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新品牌带脱贫。通过标准化生产、管理,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扶贫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扶贫农产品质优价也优。其中,顺平县太行山第壹驿站带动周边8个贫困村、1700多户、5600多人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比建站前提高33%。一批由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已占领省内外市场,过去价格低廉的土特产已成为帮助群众增收的“金疙瘩”。

新模式带脱贫。保定形成了“政府+院校+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六位一体”模式。由河北农业大学孙建设教授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的阜平县博嘉苹果驿站,采取公司+园区+农户模式,目前已覆盖红草河村267户,其中贫困户52户,使贫困户拥有了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劳动薪金等多种收入。

2019年,保定建成85个扶贫产业园,193个现代农业园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达到50个,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扶贫产业园集聚,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和三产融合基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培育主体,确保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

保定市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既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又注重建立稳定长效增收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眼前能脱贫,未来可持续。

实施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产值倍增计划,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带动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贫困地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104家,带动农户22万余户,其中带动贫困户53755户;建成85个扶贫产业园,113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园区15个,市级园区54个,县级园区44个,涉及543个贫困村,覆盖贫困户5.63万户、贫困人口13.98万人。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行动,实现有条件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覆盖,鼓励非贫困县(市、区)贫困户以宅基地、耕地等固定资产和扶贫资金量化资产参股入股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项目增收。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通过清理整顿、风险排查、联合合作、规范提升、示范创建等专项行动,推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组建合作社1.48万家、家庭农场2300多家,带动5.86万户、约13万人脱贫。

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和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开展联合体创建活动,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到目前,保定市9个贫困县已经实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