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开往幸福 驶向春天 ——写在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开通运行之际 2021年02月02日 分享

1月22日,“复兴号”高铁列车飞驰在京哈高铁北京与承德之间,承德迈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

1月22日,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开通首日,由承德开往北京的首趟高铁。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 陈宝云

时间回到300多年前。

1703年,清康熙皇帝敕令兴建避暑山庄。从此,一处“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的小山村,由一条宽阔平坦的皇家御道连通北京,承德逐渐成为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

随着岁月的变迁,曾布设清代最快“交通网”的承德,因群山阻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逐渐“慢”了下来。漫漫长路,拉长了承德与山外的时空距离,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2021年1月22日9时16分,虽然没有通车仪式,但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开通的消息还是刷爆了承德人的“朋友圈”。随着G913次“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北京朝阳站驶向承德,标志着承德全面开启了高铁时代。

这条高铁,见证了承德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展现了380万承德人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的气魄,为助力承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高铁时代的到来,将打破长期制约承德对外开放的交通“瓶颈”。“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叠加释放,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跟上高铁时代步伐,牢牢把握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一条百年逐梦的铁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如果交通处于劣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就缺乏道路运输、物流支撑,发展动力羸弱,后劲不足。自工业革命以来,轨道交通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冲破重山阻隔,打通发展脉络,是一代代承德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回顾承德铁路史,征途充满艰辛和曲折。

在承德铁路部门工作30多年的杨利民,一直致力于整理承德铁路发展史。根据他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清朝末年,李鸿章在谋划邮政、交通等工业救国措施时,就开始提出修建热河铁路的构想。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把规划建设热河铁路写入《建国方略》,并将其纳入了全国铁路网。

1913年8月,民国第一任热河都统熊希龄到任之初,就请民国政府交通部勘设由京城、热河、赤峰、开鲁、新城直达松花江的干线铁道。熊希龄认为,如果线路开通,热河交通血脉流通,对军事和商业善莫大焉。但最终因财政拮据而告终。

1922年7月,汪筱岩、柴勤唐等绅商集股创办京热民业铁路,呈请交通部立案,尽管已对铁路路线进行了规划,但当时的民国政府根本无心改善民生,久拖而不决,最后不了了之。

1933年3月4日,侵华日军侵占热河省省会承德,为了掠夺承德矿产资源,抢先在承德修建了锦承铁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承德铁路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上世纪50年代,恢复了锦承线运营;上世纪60年代,建了京承线;上世纪70年代,建了京通线,横贯东西、竖连南北,人们的出行条件得到了基本改善。

然而,蒸汽机车的牵引总是伴着浓烟隆隆,哐当哐当的慢火车消磨了更多时光,燕山深处的山城承德渴望更快地走出大山。

进入21世纪,迅猛发展的高速铁路让承德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2008年,京沈客专(现为京哈高铁北京至沈阳段)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成为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

“自2009年启动项目前期以后,涉及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压覆矿藏、水土保持、文物保护、地震灾害、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前置手续报批工作,相关支持性文件报批难度极大,特别是穿越鸡冠山风景名胜区调规、压占滦河水源地保护区调规和编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等非常困难。”承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地方铁路建设管理局局长崔海涛说,在市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市地铁局在相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历时3年多的不懈努力,2013年12月4日,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获环保部批复。12月24日,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2014年2月28日,承德段开工建设。

承德距离高铁时代,渐行渐近!

一条齐心筑梦的铁路

1月22日10时05分,承德县鞍匠镇下旗村63岁的谢文耀站在自家新房前,看着首趟高铁列车从搬迁小区不远处的高架桥上一闪而过,激动地连说3个“真快!”

2014年11月22日,气温骤降、大雪纷飞,京哈高铁承德境内跨度最大的高架桥——白河特大桥桥基施工进入倒计时。由于房屋位于桥基必经之路,96户村民一接到搬迁通知便冒雪行动起来。

“大伙儿虽然不舍,但都选择了支持,因为修高铁是造福子孙的好事,施工千万不能耽误。”作为老党员,谢文耀率先带头,仅用半天时间,就搬出了居住50多年的老房子。

乡亲们拆房腾地,不到3天时间,便满足了进场施工条件。“当时时间很紧,易地搬迁小区还未建设。有的村民投亲靠友,有的村民住在棉帐篷里,天很冷、雪很大,但大家心往一处想的劲头让人激动、令人动容。”承德县高铁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蔡桂生说,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但事实证明,再难的事也挡不住承德人支持高铁建设的决心。

除隧道外,高铁在鞍匠镇境内长约5公里,并建有鞍匠站,共涉及拆迁居民540户。“最大面积不超过1亩,最小一块仅0.4平方米。”拿着一本厚厚的手绘拆迁示意图,临近退休的鞍匠镇人大原主席姜海丰说:“谁家地在哪?面积多大?地上有啥附着物?都要量精确、问清楚、记详细,不能让百姓有一丝疑虑,损失一分钱。”

兴隆县是高铁出京第一站,线路长52公里,途经4镇23村,兴隆西站也是承德5个高铁站中,唯一一座建于县城的站,兴隆县保障高铁顺利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

一直担任兴隆县高铁拆迁办负责人的王志宝说,为保障高铁安全运行,他们冒着严寒,加班加点,刚刚对高铁沿线存在的800多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完毕。“沿线彩钢屋顶如果不加固,遇大风可能刮断高铁线路。200米范围内的自备井不封死,可能影响路基安全。高铁通车了,但任务尚未结束,后续断水断路恢复、顺沟顺渠改移、土地复垦等工作,仍等着我们去完成。”

一条人民至上的铁路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人民至上”是承德推进高铁建设过程中坚守的准则。

承德地处山区,高铁施工需征占大量林地。其中,登统数以万计的林木数量、胸径尺寸,是项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兴隆是林果大县,划入红线范围的树木近三分之二为板栗、山楂、核桃等果树。”兴隆县林草局干部、高铁拆迁办林业组组长王建国说,山上约有26个树种,每棵树按胸径大小,分7档补偿标准。“相差1毫米,补偿款就相差很大。一棵树测不好,就会损害百姓利益,影响工程进度。”

王建国说,为了确保过程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全县林木现场统计测量工作仅由他和另一位同事负责。2014年6月,登统工作正式开始。当时正值炎炎夏日,他们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忍受蚊虫的袭扰。“确定林木胸径,需趴在地上测量根部,脸上手上经常划出血痕,光帽子就刮坏了10顶。”

登统过程中,有人托关系找到王建国,希望尺子“松一松”,均被他当场拒绝。“松一下,就可能松第二下,这不仅会损害国家和其他百姓的利益,更会影响高铁顺利施工。”

近两个月时间,王建国和同事累计登统林木20万余棵,所有数据都经农户、建设方,以及市县各相关部门的10方签字认可。从建设至今,该县共登统林木35万棵,未发生一起因数据不实引发的上访事件。

据介绍,京哈高铁承德境内线路全长191.6公里,总投资252亿元,像一条巨龙横穿绵延群山,共修建桥梁146座,挖掘涵洞131座、隧道54座,全线桥隧比达83.7%,其中隧道总长达120余公里。多年来,沿线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推进高铁项目作为一号工程。在广大群众、企业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下,累计完成土地征占6261亩、林木砍伐152万余株、房屋拆迁1079户、企(事)业单位迁改234家。

特别是疫情期间,为确保疫情防控和施工建设两不误,承德全力支持建设单位复工复产。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细化复工防控方案,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采取“点对点”包车返岗、14天隔离等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进场,实现了全面复工建设,为项目安全建成、顺利通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京哈高铁(承德段)全线贯通,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崔海涛说。

一条通往春天的铁路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承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5.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稳居华北首位,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位于华北地区前列;生产总值实现1550.3亿元,实现翻番;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产业比重达到60%……承德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随着高铁的开通,承德将全面打通“南下北上”的快速通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空间、生态、资源等优势加速释放,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进程,助力承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安装“加速器”、按下“快进键”。

“为抢抓高铁机遇,更好地助力承德发展。在承德正在编制的‘十四五’发展纲要中,有专门篇章对高铁经济进行谋划。”承德市发改委副主任刘爱民称,该市聘请国内知名专业机构参与了“承德高铁经济圈”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承德市区南部的“高铁新城”为龙头,以高铁沿线为载体,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康养度假、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加大项目和人才引进力度,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高铁经济产业带。

“十四五”时期,承德将按照“一核、两带、五大板块、六个旅游度假区”布局,全面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统筹域内旅游资源,与京津及张家口等周边区域协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扩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国马镇等一批重点旅游目的地影响力。以“旅游+”理念创新业态、丰富功能,建成一批融合生态、康养、文化、体育、商业、科技等新业态的精品项目。打造“夜经济”和“承德好礼”两张新名片,拓展消费业态。发展冰雪旅游,做优生态旅游,加速向四季游转变。利用3到5年时间,把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做大到2000亿元左右,跻身全国文旅城市前列。

乘坐高铁,最快52分钟,即可穿行京承两地,为承德与北京“同城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十四五”时期,承德将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加强与京津合作,深化“五合一”对接机制,强化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特别是围绕加速市场一体化,逐步建立与京津优势互补的绿色产业体系。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交通互联互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用共享,真正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