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毕业生张乾成 从科研“小白”到学术“达人”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编者按: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高校毕业生告别了学校,奔向人生新旅途。本期选择两位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2023届优秀毕业生,通过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优秀模范为榜样,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查资料、做科研……这个暑假,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2023届毕业生张乾成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年本科毕业的他被推免至同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虽然还没有正式报到,但张乾成已经提前为科研项目做起了准备。

本科生被推免直博,这样的“学霸”是如何炼成的?

主持两项省级科创项目并顺利结题;带领团队获得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多个奖项;发表EI核心期刊论文一篇;申请专利四项……本科学习期间,张乾成就是妥妥的科研“达人”。

本科生做科研首要条件是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热情加入其中的。”张乾成说。

张乾成自小喜欢汽车,有着爱思考、爱钻研的习惯。上大学后,有幸进入车辆工程专业学习,带着这份热爱,他脚踏实地,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四年里,他累计59门课程超过90分,其中大三学年的绩点和综测成绩均位列专业第一。在学习主修课程之余,他还积极辅修智能运载微专业,不断为自己蓄能充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张乾成十分注重实践锻炼。自大二开始,张乾成逐渐产生了搞科研的想法。

平常他经常听到作为心内科医生的父亲感叹一些心梗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酿成悲剧的事情,何不利用所学知识研发一款救助机器人?

他的想法得到了7名同学的支持和配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们成立了研发团队,开启了科研之路。

作为科研“小白”,从组队到项目构思到样机设计,科研的道路漫长而艰难。

“科创项目最主要的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张乾成说,为此,他们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不断丰富居家智能救助的服务功能。

“如何在心梗患者发病时提供紧急救助?”“心梗患者发病时身体会呈现哪些姿势,如何能保证患者可以通过机械臂顺利拿到药物?”项目设计中这些问题曾一度成了技术“拦路虎”。

“我们各自利用假期去医院拜访,咨询老师和专业的医生,为机器人研发积累数据。”张乾成回忆,他和团队成员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泡在图书馆查文献,与指导老师交流问题,在深夜依旧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一遍遍摸索和讨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他们研发的针对急性心梗家庭救治的居家智能救助系统获得了第十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参与科研的过程很累也很艰难,但是整个过程受益匪浅。”张乾成说,科研不仅培养了他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让他知道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有了“科研初体验”后,他多次参加院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竞赛,在科研的征途上不断磨砺,不断成长。

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科研和学业是否会有冲突?

“以赛促学让学习更高效。科研项目看似耽误时间,却能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面对记者的疑问,张乾成解释道,当然,打好理论基础,上课认真听讲也不可或缺,平时他总是抱着吃透搞懂的心态去学习,因此,他的成绩才能够名列前茅。

凭借着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今年他被推免至同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下一步,我将继续攻读自动驾驶感知方向,在学习道路上继续‘升级打怪’,期待能为我国汽车的自动驾驶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未来,张乾成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