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视听文艺创作

《中国奇谭》海报

□董潇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近年来,我国视听文艺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视听文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相互赋能,涌现出大量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

“两创”促进视听文艺创作百花齐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视听文艺创作丰富的题材和素材,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厚的精神滋养,让视听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涌现出大量精品力作。

文化类纪录片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在中国传统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溯源寻脉、佳作纷呈。《敦煌:生而传奇》《李白》《跟着唐诗去旅行》等作品以人记事,展现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和成就;《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让观众触摸跨越千年的文化脉络和精神延续;《且上书楼》聚焦书的流传、楼的兴衰、人的传奇,诠释“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精神内核;《岳麓书院》《又见三星堆》等作品围绕各地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传递泱泱中华极具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气度神韵,向观众描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的发展脉络。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编播形式、突破传统语态、加大新技术运用,创作出大量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2023年“大会”系列综艺又增添《中国中医药大会》《中国米食大会》等新成员,“综艺+竞答”这一寓教于乐的形式不断扩容生长。《国家宝藏》《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博物馆之城——中华文明探源季》等“综艺+文博”节目,深入文博细分领域,让沉睡的历史“醒过来”,让静止的文物“动起来”,让国之珍宝生动诠释中华文明。

剧集尤其是历史正剧,作为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尽管数量不多,但分量之重、作用之大,不可替代。2022年播出的历史剧《天下长河》还原清康熙年间波澜壮阔的治河故事,以“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的宏大视野,传达了中华民族“逆流而上护卫苍生”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2023年播出的年代剧《珠江人家》展现粤中医药、粤菜、粤剧乃至粤拳等地方文化,历史剧《丁宝桢》反映“以国家为上、以苍生为本”的家国情怀,《一代匠师》通过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再现百年匠心。

历史文化动画片彰显传统文化新表达。传统文化的基因不仅从题材、形象的方面表达,更是在创作风格、人物个性、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更深层面予以彰显。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八仙过海》《百鸟朝凤》等作品,从剪纸、皮影、木偶、水墨、年画等中国特色艺术样式中汲取灵感;《苏东坡传奇》《屈原》《包公的故事》等将时代精神注入历史人物故事;尤其《中国奇谭》不仅发掘中国志怪文学的浪漫主题,更是展示了中国美学特有的瑰丽想象,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两创”引领视听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了内容变现的底层逻辑。高质量的作品是视听内容产业吸引用户、赢得收益的关键。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为视听创作注入了独特魅力和影响力。文化类节目《2023中国诗词大会》电视端观众规模达到1.89亿人。深耕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河南广播电视台,凭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声名鹊起,使河南卫视一跃成为准一线卫视。影响力的提升增强了内容价值,推动平台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另一方面,“两创”内容所传递的审美取向、流行风尚也带来良好的产业势能。充满传统美学元素的《长月烬明》《莲花楼》等电视剧让相关文创衍生品呈现亮眼的增长曲线,成为IP价值放大和产业运营的重要起点。

升级产业形态,推动跨界联动。越来越多的视听机构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起点,加速开疆拓土。专注于中国特色动漫的创作机构功夫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三星堆》《蹴鞠小子》《少年苏东坡传奇》等一系列作品,实现“互联网+动漫+实业”的商业运作,走出跨界融合的发展道路。河南唐宫文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国风节目,与国内外200多家头部品牌和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300余款,IP合作企业销售额达数亿元。不仅如此,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价值力还辐射到更广阔的领域,“广电+文旅”正成为近年大视听产业大力开拓的方向。

提升文化感染力,强化对外传播效能。一方面,凸显传统文化的视听作品成为对外传播“名片”。2024年央视春晚同步直播和报道海外阅览量达11.42亿,视频观看量3.31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视听产品成为拉动对外文化贸易的新引擎。2023年中国大陆剧集在泰国网络播放市场超过韩剧达到第一;继《长安十二时辰》开启中国电视剧海外付费模式后,2024年《大唐狄公案》再次进入海外付费平台奈飞(Netflix)。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从“走得快”到“走得好”,“中国风”视听内容持续活跃国际舞台,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视听文艺创作?首先,立足人民性、把握时代性是前提。在优秀的“两创”作品中,创作者把目光投向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当代百姓的新需求,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伦理价值、人文精神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传播开来,做到了尊古不泥古、守正不守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明基因,赋予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前行的能量。其次,保持专业性是根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艺传承庄重严肃,作品准确、严谨、科学、规范是确保“两创”不变形、不走样的根基。再次,强化叙事创新是关键。电视是叙事的艺术,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讲得“出彩”“出新”,才能让观众“入脑”“入心”。最后,突出科技赋能是亮点。新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化视听作品的表意空间,也带来全新的面貌和风采。

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不良的创作倾向和苗头。当下有些作品使用传统文化出现常识性、细节性错误,甚至传播文化糟粕,严重背离了文化传承的初衷。一些作品片面追求眼球和流量,刻意追求场面、特效、明星等外在形式,忽略思想和内涵,进入“重娱乐、轻责任”的创作误区,背离文化传承的根本。还有些作品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贩卖私货,或存“皮相”失“风骨”,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空壳”。这些做法忽视了作品质量和文化责任,触碰了文化传承的底线,我们应提高警惕,严加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