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作家要走进农村抒写新“山乡巨变”

□关仁山

3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在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给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带来了历史性进步,要发挥新中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优势,充分描写这一壮阔的历史进程;要切实下大力气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深刻、广泛表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山乡巨变”。

作家要主动投身农村现代化实践,探索文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彰显新时代文学的历史主动性。我多年一直坚持农村题材创作,在深入生活和创作中,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作家如何艺术地展现农村新貌、如何塑造农村新人形象?

自古至今,中国乡村一直都是政治文化、社会伦理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交织地、聚集地,形成了中国农民的文化性格。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等新问题。从脱贫攻坚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深刻、广阔而真实地再现当今农村社会的风貌,成为当代作家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文学越来越成为打开乡土文化的方式之一。如何整体把握新时代,反映生活本质,需要穿透时代信息的思想能力。因此,作家要对现实农村生活有深刻理解和认知,从而反映和记录生活的新问题、新特色、新风貌。时代在变,对乡村的文学抒写必然改变,以适应现代语境下乡土创作的艺术要求,适应今天读者的要求。

文学,虽然不能够解决农民的所有问题,但是,它应有路径和形式,以血肉丰满的新人艺术形象,呼唤农民的主体性觉醒,向农民的生命意义、生存状态发出凝重的叩问和深情的呼唤,其深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乡村自身。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赋予农民宝贵的历史机遇,是农民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同时也是作家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时代要求文学、要求作家,对乡村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进程中人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活动,作准确而深刻的描绘。最近我在正定县滹沱河畔塔元庄村体验生活,这个村庄的“同福馒头”打响了品牌;非遗项目常山战鼓走进了生态产业园;科技生态大棚、无土栽培等产业链,做到了三产融合、精准融合……我感受到农民的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加。

新时代中华大地,孕育并演绎着农民的多彩人生。作家应该积极融入新生活,以新思想和新感情,讲好新故事,塑造新人典型形象。

以前我的许多作品,在塑造新人形象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我也提出要寻找新时代的“梁生宝”——属于新时代的“这一个”。在过去的文学经典中,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以及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等,我们看到了“站起来”的农民形象。改革开放初期,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则有“富起来”的农民形象,如“孙少安”等。今天的文学作品,需要“强起来”的农民形象。

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个瞬间。恰恰在这一瞬间,现代农业发展造就了农民特殊的人生,锻造了新的农民英雄。作家要把创作的激情燃烧到这个伟大瞬间里去。新农民的生活方式、经验形式和情感形式与过去的“梁生宝”“孙少安”相比,发生了根本改变。但是,乡土中国的文化根脉没有断,面对城市化的崛起,面对风云变幻的大市场,面对乡村全面振兴,对新人的发现,对新人的透视与剖析,抒写他们在大时代中的精神风貌以及观念变化过程,揭示他们奋斗崛起的人生轨迹,是作家的时代责任。

“农民可以不关心文学,文学万万不能不关心农民的生存。”作家应该走进农村,真正深入人民生活,真实地记录、艺术地表现新时代“山乡巨变”。这是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作家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