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垂钓古诗

□杜学峰

一竿一线,一处水湾,便可令垂钓者如入无人之境,享受沉静自适的精神之乐。翻开那些发黄的诗卷,依稀可以见到古代垂钓者的身影,感受他们的怡然心境,以及超然世外的高洁情怀。

鱼儿味道鲜美,因此钓者甚众。范仲淹曾有“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句子。苏东坡也曾赞鲈鱼,其《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中写道:“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槐芽饼,藿叶鱼,青红相衬,色味俱全,这样的“醉饱高眠”真是人生一大享受。清代诗人曾写银鱼:“一湾卫水好家居,出网冰鲜玉不如。正是雪寒霜冻候,品盘新味荐银鱼。”雪寒霜冻时,银鱼味正香,这广告做得不错。

苏原之诗更是直接:“一自湖中上钓矶,一竿一笠一蓑衣。瓦壶倾酒山歌罢,荷叶包鱼晚饭归。”边喝酒边唱歌,钓好的鱼用荷叶一包,便该收拾东西回家吃晚饭了。这种钓鱼的生活真是惬意,简直赛过神仙。

钓者痴迷情状从诗中可见一斑,像储光羲《钓鱼湾》中写道:“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在一个开满荷花的水潭边钓鱼,水太清,便怀疑水太浅,也许因为贪看荷花之故,一不小心惊散了鱼儿,你说他是为钓鱼还是为赏景?宋代董颖《江上》一诗更是可赏:“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荫系钓舟。”此诗“万顷沧江”的意境颇是开阔,而联想尤为奇妙。摩挲只有数尺高的柳,想到等它长成荫可以系钓鱼之舟了,这样的痴与傻,真令人莞尔。

最童稚可爱的垂钓者,当然是孩子。杜甫曾有“稚子敲针作钓钩”,便是生动的写照。把这份童稚写得活灵活现的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寥寥几句,活画出一个初学垂钓的小儿形象:头发蓬乱,有模有样地坐在水边,深长的草丛快把他遮得看不见了,因为要专心钓鱼,就是路边有人问他也不回答,只是连连摆手,生怕惊扰了鱼儿。

垂钓往往自成一景。留白最开阔、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句出自柳宗元的手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枯瑟冷落的冬天,寂静无人的雪野中,一位老翁面对一条寒江,孤独垂钓。这是一幅高古孤绝的画面,仅读文字,便可读出一股清冷的意味,一种历史的萧索感,那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只可妙会于心,无须言传。

与柳宗元情趣相殊,却亦有丹青之妙的,则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青一绿,用借代手法点出钓鱼之人,色彩鲜明清新,加上淡淡烟雨笼罩,烘托出一种陶然自得、空灵迷蒙的意境,令诗句越千年而不朽。

垂钓有时超越了行动本身,而走向一种禅悟的高度。古诗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像白居易的“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景云的“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都寄寓了诗人看淡世事人情的隐逸情怀。

清代释敬安《寒江钓雪图》中写道:“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这是题画诗,同时也是明志诗:寒江垂钓本就不合时宜,诗人却能忘掉蓑衣冷的痛苦,细赏“鱼嚼梅花影”的奇妙之景,令人击节三叹。另有吴镇的《渔父》诗云:“无端垂钓空潭心,鱼大船轻力不任。忧倾倒,击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这是借钓鱼事阐世间理:不要贪心,凡事量力而行,要想到倾倒,注意浮沉,不要过于偏执。悟得最深最透的则是唐朝的船子和尚,他在《钓鱼偈》中写道:“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深夜钓鱼,可谓痴矣,空船而归可谓呆矣,但是看过世事之后,纵鱼不食,犹能载得明月满船,这不是最大的收获吗?其中意趣,的确值得细细地咀嚼。

2017-07-28 1 1 河北日报 c10351.html 1 垂钓古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