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1版:头版

绿色发展写范例

——塞罕坝精神内核解析③

□记者 潘文静

生态兴则文明兴。

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塞罕坝人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根基。塞罕坝人把对自然的朴素感情升华为对绿色发展的坚定信仰,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之无愧的范例。

当年,茫茫荒原上的“一棵松”,坚定了塞罕坝人唤回绿水青山的信心;

今天,美丽高岭上的百万亩林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决心。

塞罕坝不是孤本,是可学可复制的绿色范本

“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总书记的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开始人工造林恢复当地植被。此时,距离清代同治初年,塞罕坝所在的木兰围场开围放垦,大约是一百年。

已经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能不能人工修复成功?荒原沙地能不能变回绿水青山?

这是55年前塞罕坝提出的生态之问。

“在塞罕坝建设林场是新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的开始,(下转第三版)

2017-09-09 ——塞罕坝精神内核解析③ 1 1 河北日报 c20705.html 1 绿色发展写范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