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深读周刊·调查

李村:

“从娃娃抓起”的乡村足球样本

10岁的王吉文正在练习射门。 周 洋摄 王树青正带着孩子们训练。 周 洋摄

练习头部颠球的队员。 周 洋摄

□记者 白 云

[阅读提示]

这或许是最草根的一群乡村足球爱好者。他们当中有乡村医生、手机店老板、开大货车的司机,以及小加工厂的负责人。他们找空地踢野球,自筹经费追着比赛在国内外观摩“正规军”。草根归草根,他们也是中国足球的一部分。

当他们中最小的也过了而立之年,当主力队员曾经结实的腹肌变成了小肚腩,当家庭生活使一些人无暇踢球时,他们把视线转向了身边的小孩子——从娃娃抓起,他们在乡村自费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这就是沧州黄骅市齐家务乡李村足球队和他们的故事。或许,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思考,足球的另一种可能。

支撑他们的,首先是热爱

8月19日,黄骅市齐家务乡李村中学。

几个黝黑的汉子穿着拖鞋短裤大背心,溜溜达达地聚集在这里。

郁崇涛、韩庆宇、代飞、王树青……如果不是挨个儿自我介绍,人们可能很难将这些三十出头、四十大几的庄户人,和足球场上的前锋、后卫联系在一起。

李村足球队,成立于2012年,是黄骅市第一支农民足球队,队员主要来自本村。他们不仅在黄骅市全民运动会上拿过亚军、季军,多次在民间比赛上获过名次,还建起了一支有30多个娃娃参训的少年队,闻名当地。

说起足球队的成立,48岁的郁崇涛说:“就是喜欢!老踢野球不过瘾,哥儿几个坐下来一商量,咱成立个足球队吧!有了队伍后统一了服装,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了。”

当然,出了这十里八乡,他们依然默默无闻。

郁崇涛是本村卫生所医生,年近半百,身材仍保持得非常好,“都是这些年踢球练的。”同是李村中学毕业的队员们,尊称他为大师兄。

曾经,他们都是一群爱踢球的娃娃。

他们的学生时代,20世纪80年代,学校里就一个足球,哪个班上体育课哪个班才有机会摸到,更多的时候只能“踢废弃的篮球胆。革的,踢上去噗噗响,那也老稀罕了”。

“稀罕”会蔓延。60后的郁崇涛一拨人,带动了70后的韩庆宇一拨人,韩庆宇他们,又带动了后来80后的代飞、王树青……这些从娃娃时代接触足球的农家子弟,把足球变成了终身爱好。

如今,李村足球又传到了新一代的00后。

记者采访的时候,9岁的刘淞繁就搬着凳子坐在大人堆里,托着下巴听大人们说话。他是少年队里最小的队员,也曾经是王树青们踢球时的观众。“刚开始看他们大人踢,心就痒痒,回家就跟我妈妈说,给我买个球吧,自个在家院里踢,还和同学踢。”

和刘淞繁一样从观众变为球员的,还有今年9岁的王鹏硕。他对足球最初的理解,就是小伙伴们一起在村里的麦场上撒欢。跟大人们小时候踢球的记忆几乎一模一样:没有标线,没有裁判,没有规则,没有位置……

在儿童娱乐项目缺乏的农村,这是一种挺带劲的游戏。

成人队员说,岂止带劲,简直疯魔。

32岁的队员王树青,是个手机店老板。为了便于自己去踢球、看球,他在店里雇了两个师傅。王树青不但自己看,还带着他正在培训的小队员去看,管吃管行,还管买门票。

14岁的李德旭就跟着王树青去天津看过比赛。他也是最早加入李村少年队的球员之一,参训已有一年时间。黝黑的小伙子不爱说话,问多了就回一句,“一天不踢浑身难受。”

透过足球,一种劲头在往下传。

10岁的少年队球员王吉义,家就住在学校附近,走路不到5分钟。原来每天不到8点不起床,现在6点就让家长喊起来去训练。问他困不困,他使劲摇头,“不困!不吃苦,踢不进国家队。”

王吉义的梦想是,“以后代表中国踢进世界杯。”

李村现在的这支少年足球队,分成两个年龄段训练:一组21人,10个是14周岁的初二学生,11个是12-13周岁的初一学生,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另一个组10人,全是9-10岁的本村小学生。小学这一组里,还有3个小姑娘。

刘淞繁现在算半个“正规军”,踢前锋。他说,超喜欢进球的感觉。

王鹏硕踢前卫,“上次训练磕破了皮我都没哭。”这个壮实的小家伙,想通过踢球“上电视,让村里人从电视上看我踢比赛”,想踢进中超,他最喜欢的球员是郑智。

面对小队员们的热情,王树青感慨起步有点晚,“十三四岁开训已经过了黄金期了,不过,总得有个开始。”他特别看好刘淞繁,跑得快,柔韧性好,他觉得小家伙能“走得更远”。

这个和职业足球赛事相距甚远的村,有5800多人,有一支成人队,一支少年队。支撑他们的,是热爱。

从球员找学校,到学校找球员

8月,是李村最忙的月份,队员赵健说,觉都不够睡。村里的变压器总是超负荷,时不时断电,因为家家户户开足马力在加工月饼盒。中秋节过完,村里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就解放了。

这种打仗一般的节奏,一旦松弛下来,村里人总要找点休闲娱乐。

李村足球队踢得热火朝天,感染力逐渐扩散,附近几个村都有了自己的足球队,双方时不时来个友谊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队员们要面对生活压力、身体状况下滑等问题,队员开始出现流失,连昔日的主力赵健,也长出了小肚腩。

他们把视线转向了身边的小孩子,“从娃娃抓起”。

可早几年,李村足球的娃娃时代,来得并不那么顺利。

“再小一点的孩子,没多少喜欢足球的。整天不是看手机就是玩游戏。”赵健回忆当时的焦虑。

李村相对富裕,小学生有手机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王鹏硕也有部智能手机,参加训练前,这可是他形影不离的玩具。“要不玩嘛呢?”王鹏硕说。

2015年,郁崇涛、赵健和王树青找到了李村中学的体育老师杨松祺,商量在村里的中小学选拔一批苗子免费培训。

可这时他们才发现,这事没想象中那么容易。

“我一听这事儿,当时就摇头。足球对抗性强,磕着碰着了,算谁的?现在农村孩子也宝贝着呢,家长来了不跟你急?”杨松祺回忆。

2015年,王树青找了学校三次,杨松祺无奈地拒绝了三次。

但就在李村足球为“找不着娃娃”犯愁的同时,黄骅市民间足球之风却愈刮愈烈。

黄骅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文智介绍,40万人口的黄骅市,每年全民运动会要组织24个大项的比赛项目,其中足球比赛的报名队伍,总能保持在20-40支之间。“从城市到农村,足球项目都很活跃,办起运动会来要分机关、企业和基层三个组别,其中基层指的是10个乡镇,成型的足球队也有五六支。”

也正是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李文智和体育科科长胡永山为此专门到校园足球搞得好的吉林延边考察,回来后就制定了计划,推广足球进校园。

文件下发到李村中学,杨松祺一下子有了“尚方宝剑”。他主动张罗了一桌饭,把王树青、郁崇涛、赵健请来,“建队!这回是我求着哥儿几个帮忙了。”

李村中学是篮球传统校,杨松祺擅长教篮球,中学没有专职的足球老师。有热情有技术的王树青他们,自然是学校首选的“外援”。

建队谈拢了,但是学校既没有场地,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援。学校出了5个足球后,找场地、搞训练都成了王树青他们的事儿。几个人首先拉来了一笔赞助,给每个参训的孩子买了一份保险,郁崇涛则成了队医,负责队员的后勤保障。

娃娃队就这样拉起来了。

“孩子们自愿报名,我们选。”王树青说,刚开始,只选了20来个中学生训练,每周三、五,下午放学后开展两次。这边训练,小学的孩子们就好奇地围观,下次再训练,围观的孩子里,已经有人穿来了训练鞋和运动服。“这就是感染啊!后来我想,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干脆招呼有兴趣的孩子们跟着一起练。爱踢球的娃娃,什么时候也不嫌多。”

王吉义就是被同学刘淞繁喊去参加训练的。王吉义又带“馋”了双胞胎妹妹王吉文。小姑娘自己跑到训练场去问教练,女生能不能踢球?王树青大手一挥,小兄妹俩就都成了小学队的成员。

如今,兄妹俩都穿着短裤钉鞋,跑起来虎虎生风,参训才一个来月,王吉义已能熟练过人。王吉文的一脚射门也力道十足。

“这些孩子,真要能出一两个苗子,也算我们没白折腾。”王树青说。

路在脚下,但也还远

从黄石高速进入黄骅市区,会看到一块巨大的牌子矗立在205国道边:常庄足球场。这在黄骅市并不罕见,截至目前,黄骅市已有15块共享操场,除了市区的5块,每一个乡镇各有一块。哪怕是7人制的非标准操场,都铺着人工草皮施划了相应的标线。

尽管跟附近的县市比已经走在了前列,但是把专业场地铺到每一所学校还需要时间。

李德旭左腿上有一道伤疤。队医郁崇涛当时给他缝了14针,“特别心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就这条件。”

郁崇涛说的条件,指的是李村中学后面一块并不规整的泥土地,这就是李村少年队的训练场,东侧场边铁丝网外是一条臭水沟,沟边满是垃圾。李德旭的腿就是去捡落入臭水沟的球时,被岸边的玻璃划破的。

记者到访的前一天,黄骅市刚下过雨,被雨水冲刷后,这块临时场地露出不少玻璃碴。

很多训练器材,都是王树青找来的。好歹有个简易球门,至于球场的边线,就用砖头放在四个角的位置。

李德旭去看过职业队比赛,回来后一直很向往能在那样的场地上踢球。“哪怕是假草皮也行啊,只要没玻璃碴和砖头块,摔的时候心里也不害怕。”

李村中学没有操场,学生们上体育课也要在几排平房教室间的红砖场地上进行。

师资也是乡村足球的短板。

尽管在刘淞繁眼里,教练已经“老厉害了”,教会了他规则、技巧,但毕竟王树青们只是踢野球的足球爱好者,平时踢着玩连裁判都没有。直到跟着职业队河北信友队一起参训,王树青才发现,就连热身都是“学问”,“从韧带拉伸到活动关节,要有很复杂的一套流程,不像我们原来理解的跑几圈就行……”

胡永山介绍,黄骅市固定的足球参与者在千人以上,全市共有成人球队13支。2016年和2017年,市里有两支青少年队到青岛等地参加比赛。黄骅市近几年还通过公开招录引入了第一名足球专业的人才,他也成了2015年黄骅市成立的第一支官方足球队的队长。

李文智到延边考察时,特别留意了延边中小学足球老师的配比,“能达到体育老师总数的42%。”加上当地群众基础好,人人会两脚,早就形成了“在校老师教,回家父亲带”的良好局面。

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孩子们喜欢足球,还要明确走向何方。

“像淞繁这样的好苗子,要是没有更好的平台,就太可惜了。”说这话时,王树青的视线一直随着刘淞繁的跑动而起伏。“我们村有好几个在沧州体校练皮划艇的。这项目和咱庄户人家离得多远啊,就是人家教练下来挑走的。”

郁崇涛和王树青多次到各职业队的青训队观摩学习,他们由此想到“定制培养”,就是希望孩子们的足球之路能走得“再远一点点”。

这一点,李文智在考察延边足球时也受到启发。延边教育部门在初中毕业体育考试中设立了足球科目选项,并出台了足球特色学校跨区域招生、中考体育免试等政策,来推广足球运动。

王树青听说很兴奋,“能实现的话,就太好了。如果练足球没出路,家长不支持,孩子没兴趣,就很难为中国足球培养好苗子。”他畅想的未来李村足球之路,就是将有足球天赋的孩子送入更高一级的足球训练平台,甚至通过层层推选,将优秀的队员送到职业队伍中。

这,其实也正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描绘的目标:不断扩大社会足球规模,为职业足球发展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离开李村的时候,王树青、郁崇涛、赵健带着他们的小队员,向记者挥手告别,夏日的夕阳投射在他们身上,影子短短长长。谁又知道这一代娃娃当中,会不会产生未来中国的梅西呢?

2017-09-14 李村: 1 1 河北日报 c21715.html 1 “从娃娃抓起”的乡村足球样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