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5版: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衡水篇

为民利民 促进民生幸福

□记者 陈凤来 焦磊 通讯员 信志锋 张洪静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民生、服务基层为抓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各项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五年来,衡水市脱贫攻坚日益深入,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重拳治污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优势持续放大;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做支撑,强力补短板,持续增后劲。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大力度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空间,优化布局,基础设施投资额由2012年的46.3亿元增长到136.0亿元,年度城市基础投资突破百亿元,五年累计投资363.5亿元,年均增长22.8%。一批惠民项目落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凭借优越的区位交通,衡水被冠以“黄金十字交叉处”的美誉。区域内交通体系的日臻完善,更是筑牢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仅仅五年时间,全长120公里的城市高速外环、衡德高速故城支线、106国道衡水湖段改线等工程建成通车,石济客专、京衡高铁等基础建设正加紧推进,衡水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彰显。前进大街、榕花大街等全线贯通,京衡大街改造提升和南外环贯通工程启动实施,改造提升135条小街巷。五年来,公路里程增加到12857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335公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崭新的文化艺术中心矗立在滏阳河畔,在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雏形初现……一大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使衡水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马拉松广场、衡百国际、怡然城、哈院综合楼、衡水学院新校区、衡水第一中学等项目投入运行。建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全光网城市”,主城区实现无线WIFI公共场所室外全覆盖,气势恢弘的园博园与衡水湖湿地公园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园林……城市品位的提高,让市民充分享受到发展的福祉。

行走在衡水田野乡村,一幅幅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画卷铺展开来。五年来,衡水多措并举抓统筹、搞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建设京津冀重要节点城市为引领,确立了近期“一湖三城”、远期“一湖六区”组团式发展思路和“四个一百”的发展目标(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湖区水面100平方公里、环湖造林1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0万人),衡水将成为国内少有的一湖连六区,湖在城中、湖城相连的城市。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市11个县(市、区)中10个已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打造了一批旅游小镇、文化小镇、电商小镇,完成938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升级改造,绳头、侯店、清辉头、端午、纪庄、白草洼等一批特色村脱颖而出。枣强县八里庄新型社区被列入省首批低碳社区试点,故城县建国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市城镇化率由41.4%提高到48.9%,城乡人居更惬意。

实施四大民生工程,富民惠民育民乐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来,衡水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坚持把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作为最大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力实施脱贫攻坚突破年活动,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打好特色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光伏扶贫“组合拳”,推动产业扶贫扩面增效工程取得新突破,形成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实现59.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五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7.1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5%。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8所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深化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市36所二级医院对口支援114所乡镇卫生院,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实现全覆盖。阜城县在全省率先设立健康扶贫专项资金,对贫困群众看病进行二次补偿。加快教育大市、教育强市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03所,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就业、医疗、教育等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百姓切身体会到了民生的温度。

大力实施育民工程。深入开展365百姓故事汇群众宣讲、“讲好赶考故事”演讲等主题教育活动,公益广告、善行功德榜、农村文化墙等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大院引领文明乡风、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沿阵地”,涌现出一批“中国好人”“河北好人”,提升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大力实施乐民工程,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1个县(市、区)全部建起数字影院,达标率100%。精心组织文艺精品创作和群众文化生活,启动了戏曲文化进校园、衡水首届油画学术邀请展等文化活动。推出现代评剧《火种》《福星临门》、新编历史京剧《董仲舒》等一批具有衡水印记的文艺精品,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乡更为宜居靓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来,衡水市深入推进“绿色崛起、生态振兴”,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湖清的美丽衡水,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生态优势持续放大。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衡水市紧紧锁定“煤、气、尘、车”四大主要污染源,建成智慧环保管理平台,探索实行“双网格化”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办法,实行环保诚信黑名单制度,有效解决了“看不见、管不住”的问题。先后开展了“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专项整治”“环保攻坚十大战役”“净大气、抑扬尘,确保蓝天蓝”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行动,坚决向环境污染行为亮剑,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二位。

进一步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实施“一湖九河”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工程,一河一策制定治理达标方案。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建立健全滏阳河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金扣缴制度,滏阳河水质基本达到省生态补偿考核标准。扎实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衡水湖蓄水量达到近20年最高水平,市区实现江水切换,累计引调江水9000万立方米。在全省率先出台《衡水市“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一人一亩林”造林工程持续推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全市造林面积达到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1%,衡水湖森林公园、枣强欣苑、饶阳留楚等10个林业生态观光项目单体规模超万亩。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提升到87.22%;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243公顷,覆盖率达到39.9%,环保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城乡环境大为改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衡水这座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姿容愈发靓丽。

2017-10-12 1 1 河北日报 c26320.html 1 为民利民 促进民生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