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深读周刊·调查

这样的“微整形”真的安全吗

□记者 王思达 高珊

[阅读提示]

割双眼皮,打瘦脸针,注射玻尿酸……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医疗美容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医疗美容尤其是以“创伤小、见效快”为噱头的“微整形”受到越来越多爱美人士的青睐和追捧。

然而,伴随医疗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非法机构、个人利用消费者爱美的心理,进行无证经营、非法行医,给很多求美者造成了身体伤害和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打击。近年来,我国因非法医疗美容引起的医疗事故屡有发生,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自2017年7月起,我省卫生计生委、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等七部门决定,联合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亮剑”专项行动。

非法医疗美容有哪些危害?打击非法医疗美容难在哪?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记者进行了调查。

“微整形”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刚刚过完27岁生日的石家庄市民郑女士,给自己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张医疗美容卡。

“我天生脸比较大、鼻子有点塌,对自己的外形没什么自信。趁这次生日,我咬咬牙办了一张2万元的医疗美容卡,想隆鼻和打瘦脸针,希望手术后能变得更漂亮。”郑女士满怀期待地表示。

郑女士的选择并非个例。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美容技术的发展,像郑女士这样希望通过整形变美的人越来越多,覆盖的年龄层也逐渐扩大: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进行的调查,中国医疗美容手术数量占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2.7%,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医疗美容大国。

“我国医疗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与人们的观念转变分不开。10年前,人们做个双眼皮手术,都可能引起大家热议。而今,对于一些年轻爱美的小姑娘,做个双眼皮手术只是寻常,与用个化妆品没什么区别。”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综合监督执法局医疗监督处副处长连易水告诉记者。

医疗美容行业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除了人们的消费观和审美观转变外,还得益于一个新近流行起来的医疗美容项目——“微整形”。

“在某些机构的宣传中,‘微整形’往往被称作‘一种新型医疗美容手段’,据称和传统的整形手术相比,具有风险低、创伤小、恢复期短的优点。”连易水表示,很多人在这种广告宣传的影响下,认为“微整形”没什么风险。

但事实上,“微整形”并不像商家宣传得那样美好。

专家表示,严格来讲,“微整形”只是医疗美容机构宣传时的一个噱头,它既不是一个医学上的学术用语,也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正式机构认可。无论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还是中华医学会,都没有承认过“微整形”这个项目。整形就是整形,无论是动手术刀还是注射,只要是《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中涉及的项目,都应该属于医疗美容。

看似安全的“微整形”背后,实际上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微整形’在安全方面最主要的宣传点就是用注射代替手术。目前,注射美容常用三类针剂:肉毒素、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它们可以改变人体局部形状,产生隆鼻、隆下巴、瘦脸等效果。”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张春莉告诉记者,“但是,注射并不意味着安全。肉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如果医生不熟悉解剖学,注射部位不精确,或使用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的肉毒素,就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如面部僵硬、眼皮无法闭合等,严重的还可能损伤面部神经。”

“和肉毒素不同,玻尿酸是一种可以使人面部丰满的组织填充剂。由于玻尿酸是胶状、颗粒状材质,胡乱注射的后果比肉毒素更为严重:一旦注射进面部血管,可能会进入视网膜动脉,瞬间堵塞血管,导致失明;一旦进入颅内,则可能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张春莉说。

即便是听起来“十分安全”的自体脂肪移植,也存在极大风险。“自体脂肪移植就是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取脂肪,然后注射到自己脸上,以达到除皱等效果。”张春莉介绍,“殊不知,在颞部、额部、眼周注射脂肪也属于高风险的手术,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

除注射项目外,备受爱美人士追捧的“微整形”项目还有“半永久纹眉”。“纹眉技术门槛更低,很多路边美容店或者美甲店都可以做。然而,这些店纹眉过程操作是否规范、手术器材是否按规定消毒等,都无法保证。因此,可能带来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风险。”张春莉说。

非法机构数量多、查处难

“真是太后悔了!”

谈起自己注射瘦脸针的经历,24岁的石家庄市民李晶晶(化名)追悔莫及。

今年5月,爱美心切的李晶晶经朋友介绍,在石家庄某小区的民房内,接受了“粉毒”注射。

李晶晶回忆,她先是注射了一针,花费1200元,美容院称用的产品是最新的韩国“粉毒”,保证无副作用,且1个月后即可达到瘦脸的效果。“然而,一个月后不但没有瘦脸效果,我还觉得面部僵硬、疼痛难忍,再去找他们,却发现微信已联系不上,位于小区里的店面也人去楼空。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不敢照镜子,面对朋友们的追问也不敢说实话,直到现在还没恢复原状。”

李晶晶的遭遇,反映出的正是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大量存在且违法用药的现状。

“目前,国内允许批准上市的注射用肉毒素只有两个品牌:一是国产的‘衡力’(兰州生产),二是进口的‘保妥适’(BOTOX,艾尔建公司生产)。其原理都是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注射时的操作手法、剂量、注射位置都有严格规定。而一些非法医疗美容机构推荐的所谓‘白毒’‘粉毒’,并不是正规药物,其命名没有医学依据,大多是根据外包装的颜色命名,药剂成分、剂量,都是不可靠的,这种药物的安全性完全得不到保障。”张春莉表示。

非法医疗美容机构乱用药品的现象,不止存在于肉毒素领域。在打击非法医疗美容的多年工作实践中,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为了牟取暴利,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大多会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其大肆宣传的“进口药”,药品上没有进口准字批号,甚至有的连一句中文都没有。根据我国规定,所有国内市场上合法销售的药物,都必须有中文。这些机构使用的大都是一些走私的药品和器械,很可能是外国淘汰的,生产出来发现并不好用,或者发现有副作用,就走私到中国。更有甚者,直接拿低成本的不合格药物冒充“进口药”,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除药品本身存在问题,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内所谓“医生”的资质和业务水平也难以保证。

“根据有关规定,从事医疗美容工作的医生,首先是从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具有《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和《医学美容主诊医生资格证》(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还必须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的专业医师。其次,还要在医疗整形美容领域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张春莉介绍。

“而社会上很多短期培训上岗的‘美容医生’,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既没有临床经验,也没有药理学知识,甚至连基本的医学常识也不具备。有的甚至在猪肉或鸡腿上练习两天,就敢给人做双眼皮手术。这样的‘医生’,自然无法保证手术安全。”连易水说。

非法医疗美容不但危害大,而且数量众多、查处难度大。“很多非法医疗美容者以个体为单位,藏匿于酒店、商用楼甚至居民楼中,房屋多为临时租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手术的‘大夫’除了性别,其他(姓名、学历等)都是假的。他们在各地流窜,手术做完后,人员就迅速离开,很少在一个地方长期逗留。我们也曾接到多起举报,等执法人员赶过去,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连易水介绍。

更加棘手的是,即便面对非法医疗美容机构,执法人员还面临着取证难题。

“他们自己明白从事的是非法医疗活动,所以一般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通过微信与顾客单线联系,一旦出了问题,就将这条线切断。比如有些没有资质的生活美容机构面对举报时,会将手术说成某位店员的私人行为,与机构无关,一出事就表示已将该店员‘开除’。有些机构会建立自己的顾客群,这种群一般不会有很多人,都是比较知根底的‘老顾客’,一旦出了问题,就将受害人踢出群。这就造成了很多案件难以获得相关音频、视频证据。”连易水表示,此外,卫生监督部门在执法中还经常面临执法权限不够、医疗美容事故造成的伤残认定困难等诸多难题。

明确职责才能监管到位

目前,各类“微整形”在国内已经拥有巨大的市场,非法医疗美容行为更是十分猖獗。在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士成看来,医疗美容行业还面临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医疗美容行业的管理规范仅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尚缺更高位阶的法律保障,监管部门的惩治力度尚显不足。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医疗美容各个项目进行明确界定,颁布医疗美容项目明细手册,使非医学专业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能够快速、准确判罚。该手册应定期更新,适应逐年增加的医疗美容新项目。”刘士成认为。

要想破解难题,必须进行多部门联合执法。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肖苒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管理的提案。肖苒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她指出,医疗美容市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监管机制的保障,目前我国涉及医疗美容行业的行政主管单位包括卫生监督部门、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公安部门,一方面需要对医疗美容行为严格界定,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由于医疗美容行业专业性较强,如公安部门单独执法的话,在案件定性等专业领域往往有些力不从心。”连易水说,如果能够进行多部门联合行动,就可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遏制非法医疗美容的增长态势,严厉打击使用假药的非法医生以及假药的生产者和流通者,净化医疗美容市场,省卫生计生委、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等七部门决定,自今年7月至2018年5月,联合开展严打非法医疗美容的“亮剑”行动。省卫生计生委还专门设立了12356投诉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投诉举报。

“‘亮剑’行动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公安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的执法配合更为密切;网信部门可以监测网上的非法医疗美容信息,查封非法医疗美容网站的端口和域名,从源头上切断非法医疗美容信息的传播;人社部门可以针对非法医疗培训的情况进行监督查处;海关则负责打击走私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为。”连易水表示。

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31日,各级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在“亮剑”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在公安、食药监、工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排查各类机构及场所9000余家。共立案117起,结案90起,移送司法1起,暂停36家涉案机构(主要是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活动的生活美容场所)的执业活动,关闭或暂时关停涉嫌从事非法医疗美容活动宣传的网站14家。

2017-11-30 1 1 河北日报 c36764.html 1 这样的“微整形”真的安全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