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2版:要闻

“小马扎”上的宣讲为何吸引人

□张 博

搬几个马扎,和乡亲们面对面围坐在一起;用一口乡音,为大家讲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员讲得兴致高昂,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每到酣畅处大家纷纷拍手叫好——这是邢台市“小马扎”宣讲小分队在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经常出现的一幕。

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谈心,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最近,我省各地广泛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宣讲,成效显著。从“小马扎”宣讲小分队到农村“大喇叭”广播,从“胡同党校”到“微信矩阵”,生动鲜活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直呼“解渴”“过瘾”。

“小马扎”上的宣讲为何吸引人,为何能引起持续热议?关键就在于这样的宣讲有高度也有温度,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能与广大群众“同频共振”。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说空话、讲套话,故弄玄虚、高深莫测,云里雾里、绕来绕去,只会让群众对理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面对面宣讲、心贴心交流,多讲家常话、大众话,多讲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才能让群众感到党的创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在艰苦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坚持在抗大讲党课。他授课不是从抽象的哲学概念出发,而是从抗战的现实讲起,或嬉笑怒骂,或当头棒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员们听了他的课,思想豁然开朗。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会议上发言、调研时讲话,还是在出访时演讲,都喜欢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传达深意、感染他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许多这样的金句都生动而风趣、形象且深刻,让人听得懂、记得住,回味无穷。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本身就是“通俗和简单明了”的典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党的十九大报告自始至终,鲜有让人费解的概念和语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又怎么能变通俗为艰深、化明了为晦涩?

戴上小红帽、穿上红马甲、搬起小马扎,在田间地头演一段快板、拉一拉家常,这些举措看似平常,却能使讲的过程轻松愉悦,让听众觉得亲切自然。从这一点上讲,采用“通俗和简单明了”的载体、形式和手段,把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把“普通话”翻译成“乡土话”,是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要做好的一门功课。

用党的创新理论“化”人,成就成在通向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难也难在这“最后一公里”。能不能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根基层、掌握群众,对我们是一个现实的考验,全社会也在拭目以待。期待各地都能多用一些诸如“小马扎”“大喇叭”之类的办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实践力量。

2017-12-07 1 1 河北日报 c38070.html 1 “小马扎”上的宣讲为何吸引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