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2017年度“双十”特刊·十大新闻人物

不忘初心 人生绽芳华

□记者 董立龙

■阅读提示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代表。而2017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则是河北走入新时代之际的共同代表。

每一位新闻人物,都承载着一年的发展印痕,都是一个时代蓬勃发展的见证。

有如郑贵章,八年扶贫惠及九万百姓,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走上奔赴小康之路;有如田永君、张英泽,两位新晋院士,一对创新发展的领路者;有如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艰苦奋斗、甘于贡献,贡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每一位新闻人物,都彰显出一种别样的人生境界,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轨迹。

有如白茹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身患绝症之躯感动中国;有如巩立姣,胸怀梦想,面对赛场失利仍旧坚持不懈,历经十年拼搏终于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有如王锐,用勤奋和恒心弥补天资不足,锻造出一代兵王……

每一位新闻人物,都闪耀出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一种催人永远向前的力量。

有如韩宏升,离开军营11年,仍然坚守着一名军人特有的信仰和情怀;有如李佃贵,将“师古而不泥古,承古而更重创新”的一贯主张化为救治病人的良法;有如盖拉德,不远万里,来河北传播学术,为燕赵大地的开放发展贡献智慧;有如吕建江,为了帮助群众解难,成了“不下班的警察”……

每一位新闻人物,都用自己的精神光芒,照耀着河北人砥砺前行。

甘洒热血为群众解难

奉献源于信念,坚守破壳平凡。

回望2017,有两位看似平凡的新闻人物,却让我们不能不仰视。他们一个是一线的民警,一个是基层的扶贫干部。

前者建立了我省第一家网上警务室,开通了我省第一个民警实名认证微博,创办了石家庄市首个公益失物招领网站,把自己为民服务的“腿脚”和“手臂”无限延伸。

后者通过八年努力,让广平县的设施农业从几十亩发展到2.9万亩,借助各种途径,减少贫困人口9.06万人,使全县扶贫工作从行风评议全省倒数第一,变成连续4年名列前茅。

前者叫吕建江,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安建桥警务站主任,人们口中的老吕;后者叫郑贵章,广平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当地群众口中的老郑。

老吕和老郑,可能从未谋过面,他们却有着一个共通的心愿。这份心愿,用老吕的话讲,就是“能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就是民警的价值所在。”按老郑的想法,“只要在扶贫战线上工作一天,就要奋斗一天。”

叨叨念念为群众,老吕时刻在努力践行自己的为民心愿。他曾网聊4小时劝回轻生女、深入社区帮助房屋漏水的孤寡老人、到居民家中帮助维修泄漏的煤气管道……借助自己开设的网络公众号、微博等渠道,老吕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被群众称为“不下班的警察”“最亲民、最贴心的好警察”。

全心全意情系贫困群众,老郑几乎走遍了广平县所有的贫困户,与他们共商致富办法。八年间,他组织2万多名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他还多方筹措,为困难群众破解了大量资金、技术难题。

老吕的网络账号下面聚集了3万多名粉丝,其中有很多都是他曾帮助过的社区群众。一组截止到2012年12月下旬的数据显示,通过失物招领平台,先后有60个证件和6部手机、9个手包、2100元现金和共210万元的2个欠条发还失主……

老郑的办公桌上,一份600多页的“工作周志”,记载了他在扶贫道路上走过的每一步。那摞厚厚的A4纸上,办完的事情,他用笔勾掉;没办的,累积到下周继续办理。同事们说,就靠这个,他“凡事不留尾巴”。

为民解难的事,不仅要做,还要用心去做,这是老吕和老郑共同的选择。

看到停车带来的问题与日俱增,2014年,老吕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石门叨叨警”,市民可以随时发微信求助挪车。他还通过微博、微信,免费向市民发放挪车联系卡。如今,他开发的挪车卡,在石家庄已经发放超过2万张。

老郑的扶贫,也在用巧力。他推动广平县在乡村两级设立扶贫机构“一站一室”,使全县专职扶贫力量由9人增加到200多人。他还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统筹扶贫开发工作,推行“合同、合作、股份、劳务”4个联接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参与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园区的经营发展中。

老吕不老,1970年出生,2004年从部队转业到石家庄当了片警。老郑也不老,今年54岁的他,2009年10月起调任广平县的扶贫岗位。

但老天妒人。2017年12月1日一大早,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刷屏微博微信朋友圈:“老吕走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吕建江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天7时40分去世。

“明天的事你多费心。”安建桥警务站副主任侯龙的微信里保留着老吕发给他的最后一条信息,“他凌晨进了医院,早上走的,初步判断是主动脉夹层破裂。他就是太操心了,心里装的都是群众的事。”

而在2016年11月16日,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郑贵章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得知这一消息,熟悉他的人都说,“贵章是累倒的。”两次开颅手术之后,时至今日,郑贵章仍处于昏迷状态。

为了唤醒父亲,大儿子郑俊杰每天贴在父亲耳边宣读“扶贫快报”。这个,老郑一定是爱听的,贫困群众的身边,他的心时刻都不曾离开过。

攻坚创新攀登科技高峰

“纳米孪晶结构立方金刚石”“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浊毒理论”……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看不懂这样的专业术语。

没错,这不是普通人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而是几位站在已知世界的最前排的人士,用来和未知世界对话的语言。

2017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中,有两位新晋院士、一位国医大师。

2017年11月27日、28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了当年新增院士名单,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在此前的6月29日,人社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大会,命名表彰第三批“国医大师”,省中医院专家、河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佃贵荣膺这一称号。

一个人在生命中,所能企及的高度,常常在于他怎样面对和解决所碰上的问题。而田永君等三位教授所达到的高度,则在于他们用自己的研究挑战了整个领域都认为“不可能”的难题。

早在1934年,英国学者就曾在一本专著中无奈地写道:“硬度就像大海的暴风一样,容易理解,但不容易度量。”及至2005年,实验室人工合成金刚石50周年之际,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两位学者仍然认定:“比金刚石更硬,只是幻想。”

田永君偏偏要挑战不可能。他说:“要么去攻克公认难题,要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两条路最难走,风景却也最诱人。除此之外,即便在他人开拓的方向上更努力地奔跑,最多也不过是追随者中的前几名。我不愿做追随者。”

李佃贵也不愿被医学界一直流传的“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论断所左右。他选择把萎缩性胃炎作为主攻方向,这是所有消化性疾病中最严重、治疗起来最棘手的病症,一些病人还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师古而不泥古,承古而更重创新”,是李佃贵的一贯主张。在田永君和张英泽的思想中,也有着类似的突破性思维。

1999年,田永君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探索在硼、碳、氮三元材料体系中寻找合成新型超硬材料的可能性。2003年,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刊发了来自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文章《共价晶体的硬度》,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英泽则在无数次诊治中发现了人体新规律:他在全世界首次综合运用CT和MRI扫描检查证实了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骨折类型,他率先发现并报导了填补国际空白的“骶髂关节前脱位”……

回顾自己的成就,田永君认为,成功的原因无外乎兴趣、坚持、运气和天分,“有时候,那么一点点灵感的确能让研究事半功倍。”但是,出现在这几位大家面前的灵感都是拿时间换来的。

除了大年三十,田永君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报到,有时要盯实验,有时只是转转。前不久因高烧在家休息,吃完药躺在床上,他却很高兴,“就像把一台连续运转的超负荷电脑强制关机,整个人都放松了。”

从医50多年的李佃贵,始终坚持临床出诊,从未间断。就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他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垃圾桶里找到了“灵感”。

他这样解释自己提出的“浊毒理论”研究思路:“垃圾就好像人体内不干净的浊毒,苍蝇就好比细菌,是浊毒产生了细菌,而不是细菌产生了浊毒。”

并不是所有大师们用来与未知世界对话的语言,都能翻译得这样形象、清晰。但是,他们在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已经在应用并开始造福人类。

作为一种有规律的骨折类型,张英泽所率先发现的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不仅被冠名“张氏骨折”,更使后踝骨折漏诊率由68%降为0.2%,因此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田永君率团队相继合成了超细纳米孪晶结构的立方氮化硼和金刚石块材,其中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的硬度2倍于天然金刚石,“用其制造的刀具,已经实现了淬硬钢的镜面加工。”

李佃贵创制的“疏肝和胃、活血祛瘀、化浊解毒、健脾和胃”四步调胃法,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经大量临床证明,有效率达90%以上。

挥洒汗水浇灌璀璨青春

有两位年轻的河北人,同在2017年绽放出了光彩。

2017年8月4日,我国岭南某训练场。

王锐飞身钻进舱内温度40℃以上的突击车,在战友的配合下,操纵这台28吨重的大家伙精准地完成作战指挥、通过障碍、地面和空中射击等科目,让在场者见证了他的超群技艺。这位从丰宁小山沟走出去的兵王在十几天后,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2017年8月9日,伦敦,田径世锦赛,女子铅球决赛。

19米16,巩立姣第一投就给对手释放出强烈信号:冠军,我要定了!接下来的一投,巩立姣又把成绩提高到了19米35,依旧无人能敌。第五投的19米94,让她锁定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训练场上的王锐,由一己之身先后担当起了车长、炮长、二炮手、驾驶员4个战位。现场的指挥员介绍:“一般从入伍开始,8年拿到一个专业的特级资质已经很难,而我们这个兵,8年拿了两个专业特级、一个专业一级。”

伦敦赛场上的巩立姣,迎来了自己放手一搏的时刻。在此之前,她已经五次走入世锦赛赛场,为了拿到世界大赛的冠军,她拼搏了10年。

对于王锐、巩立姣而言,实现梦想不仅是人生的追求,更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

2016年,巩立姣带着20米43的个人最好成绩飞往里约。但梦想中的金牌却又与她“失约”了,她只投出了19米39,最终获得第四名。“想得太多了,手太紧。”赛后,巩立姣自己分析原因。

而初入军营的王锐,天资也并不出众。论文化,他只有高中学历;论体能,他每次跑步都垫后……

赛场难免有输赢,人生也难免有低谷。真正的强者,强就强在即便遭遇人生低谷,也不会就此倒下,依然保持挺立的姿态。

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巩立姣无数次问自己,就这样算了吗?她翻看自己的社交账号,有句话再次唤醒她心底深处最初的梦想,“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

巩立姣从12岁开始练铅球,她的梦想是“站上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而王锐从小的梦想是“当兵报国、建功军营”。正是在这样的梦想支撑下,他们走出了曾经的低谷。

成为“全能车长”,王锐说他全靠“笨功夫”,遵循的是“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坚持,即一周5天、每天8小时,坚持5年以上。而今,“一万小时”,也成为了激励他所在连队战士成长成才的标杆和方向。

依靠这份恒心和坚持,王锐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迈得铿锵有力:入伍第一年,他是全师唯一编车参演的列兵;第二年,他成为全师唯一拿到驾驶一级的上等兵;第六年,他通过驾驶专业特级考核,成为集团军年龄最小、兵龄最短的特级驾驶员。

“绝不能就此放弃!2017,再拼一把!”巩立姣也决定重回训练场。

一个全新的赛季开始了,这一年,巩立姣参加了9场正式比赛,拿到了9个冠军。在2017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苏黎世站女子铅球决赛中,巩立姣以19.60米的成绩夺得冠军,并由此成为钻石联赛创立至今首位摘得赛季钻石大奖的中国田径运动员。

八年磨砺小兵称王,十年坚守化茧成蝶。王锐、巩立姣的2017年,已经站到了人生的一个新高度,然而他们却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

装甲兵营里有这么一句话——“一特”牛,“二特”神,“三特”才是神中神。如今,已经拿到两个专业特级的王锐,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继续挑战“三特”。

巩立姣则锁定自己的新目标——2020年东京奥运会冠军,“那才是我的终极目标。”

笃信而行引领社会风尚

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宏升,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林奈大学教授玛丽-何塞·盖拉德(Marie-Jose Gaillard),本没有交集,但他们同时入选2017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一种同样的精神。

韩宏升的企业,总资产已达3.6亿元,拥有17项自主研发的国家专利技术,还是全国最大机电再制造技术服务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但从韩宏升个人的外表,到他厂区的外观设计,都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转业军人,韩宏升仍坚守着军人特有的信仰和情怀。

而玛丽-何塞·盖拉德教授,作为研究古生态学的国际专家,学术地位显赫却谦虚低调,德高望重却事必躬亲。多年来,她不断往返中瑞之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术无国界,也彰显了一位国际级大师所具有的谦逊风范。

在充满喧嚣的当今世界,两人的风格,为社会树立了一道醒目的标杆。

2006年,34岁的韩宏升放弃了部队转业时分配的稳定工作,放弃了大连市安逸舒适的都市生活,回到家乡迁西县自主创业。

2008年,盖拉德开始和河北“结缘”。她收到了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许清海的第一封邮件后,就开始派团队成员到河北师大给师生进行免费培训。

无论韩宏升,还是盖拉德,他们都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借助这双慧眼,他们开始寻求“跨越”。

盖拉德跨越的是遥远的空间距离,2010年,她不远万里来到河北。此前,她对河北这片土地,乃至整个中国的了解都十分有限;而今,她开始用她做研究的专业视野来寻求新的发现。

开始创业的韩宏升则发现,家乡许多企业的大型机械设备往往因为某一个关键部件损坏或磨损,而不得不投巨资更换新件或整机。

“部队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机器零件坏了,修好了可以再用,干嘛非得换新的?”韩宏升决定,将在部队接触到的用于飞机涡轮叶片修复激光熔覆技术运用于民用机械修理。

2006年6月,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后,韩宏升将内心那份深深的老兵情结注入企业文化中——上班吹冲锋号,下班唱《打靶归来》;每年公司培训,组织员工到北京进行军事化训练;公司高薪招聘的第一名员工,岗位是“党支部书记”!

“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就得先有个‘政委’!”面对不理解,韩宏升一句话回应了所有质疑。

首次走进河北时,盖拉德已经57岁。她带领河北的科研团队进山考察,从来不让人照顾,背包自己拿,上下坡不让人扶,相反,对学术上的任何知识点她都手把手地教授,毫无保留。

通过自身努力来奉献社会,回报社会,是历届河北十大新闻人物共有的显著品格。这样的特点,在韩宏升和盖拉德身上,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

韩宏升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兴办企业的首要责任,常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捐资助教、敬老助残、帮扶贫困学生、千企帮千村等社会公益活动。

盖拉德及其团队给河北带来的不仅仅是最先进的学术理念,还打开了河北学术圈和国际科研接轨的一扇窗,使得河北的花粉产量定量研究迅速跻身国内一流水平行列。

而韩宏升的公司,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再制造技术服务企业,他在企业建立的一整套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也成为全省非公企业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

升华生命激励世人前行

每一年,总有几个名字令人感动。而2017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中,有的不仅感动了河北,感动了中国,还感动了世界。

2017年春节期间,一位来自南和县的普通农家妇女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她以身患绝症之躯,站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她没有受过高中教育,却用“腹中诗书”在这个舞台上连胜九场。

临近2017年年末,又有一个群体的代表走上了联合国的领奖台。过去的55年间,这个群体的三代人,在荒漠沙地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获颁“地球卫士奖”的同时,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在向他们寻求取得如此成就的经验。

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那位普通农妇这样介绍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叫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镇的一个小村……”

联合国的颁奖台上,那个群体的代表上台领奖前,现场响起的名字是“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2017年“地球卫士奖”共设5个奖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的是“行动与激励”奖项。行动与激励,是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的另一种解读,也是对白茹云身上精神的一种映射。

“诗词不能战胜病魔,但能帮我看到一些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古人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能我一辈子也到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但谁也不能阻止我想象。”白茹云与诗的真正结缘始于2011年,那一年,她被确诊患上淋巴癌。

当白茹云向诗词寻找力量的时候,人们也从她身上看到了力量。这种不畏艰难的力量,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那里,表现得更加可歌可泣。

1962年2月,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360多名创业者踏上沉睡的高原,尽管条件如此恶劣,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第一年就栽下了近1000亩的树苗,但到了秋天,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春天,他们又造林1240亩,成活率不足8%。

并不是所有伟大的事业都能一起步就走上正轨,也并非所有的行动都能升华为一种精神。回望历史,那些能够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才是真正的精神。

1964年春天,在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的带领下,塞罕坝人打响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一次造林688亩,成活率超过了95%。塞罕坝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们用行动征服了环境的恶劣,他们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代际传递。

带着前辈的嘱托,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继续扛起了护林、营林,重塑生态的大旗。今天,尽管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塞罕坝人的工作时间表里仍然满是辛劳与付出。

白茹云更喜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气魄,“身体已经这样,学习古人的境界,我也想开了。”而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却通过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沙地里播种,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像钉钉子一样,“钉”出百万亩林海。

如果说白茹云把辛苦谋生和挣扎求生的困苦活成了一种诗意,那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则用汗水、用青春,甚至用生命,在荒僻的高原上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用精神影响世人的白茹云,生活已经有了些微变化,但她的心态平和如前。

用事迹感动世界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热潮中,将会让那片已达112万亩的人工林海再度扩展,森林覆盖率再度提升。

2018-01-04 1 1 河北日报 c43791.html 1 不忘初心 人生绽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