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地方新闻·唐山

“树痴”于得志:

愿青山不老绿树常青

在林场里,谈及每一棵树的品种、习性,于得志了如指掌。 记者 刘禹彤摄

□记者 王育民 刘禹彤

搜索添加于得志微信,昵称“青山”的账号出现在记者的手机屏幕上,微信头像是一座植被郁郁葱葱的高山。

“让每一座山都充满绿色,是我毕生的梦想!”迁西县民兵训练基地主任于得志说,虽然现在这个职务似乎同“绿色”不沾边,但自己的“绿色情怀”早已根植在内心深处。

1963年出生在迁西县大岭寨村的于得志,自幼生长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一家的生活靠父亲经营果树、贩卖果品支撑。“秋天在林子里捡松蘑、打松子,山林带给我更多的是童年的乐趣。”于得志告诉记者,对于绿树青山的情感,从儿时起便在心里悄悄扎下了根。

怀着一个“青山”梦,于得志参加高考时,填报的唯一志愿是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并被顺利录取。在那里,于得志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良师——李保国教授。“作为只比我大三届的毕业生,当时李教授还是一名普通的助教,但他却是我‘造林人生’的启蒙老师。”于得志说,在李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刻苦学习剪树、栽木等专业知识,一心要“把技术学到手里来,把树木栽到家乡去”,并把“有山皆绿、有山皆青,四季花开、万壑鸟鸣”视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毕业后,于得志到了迁安县(现迁安市)沙河驿林业站工作。当时正值松毛虫泛滥,初出茅庐的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对国家政策的灵活掌握,保住了近万亩天然油松林,并使得该地成为了山清水秀的旅游景区。

后来,于得志回到了老家迁西县,负责林业科技推广。他经常深入乡村,探究深山、远山鱼鳞坑造林和飞播造林成本高、造林效果差的原因,并自费租地探索提高山地容器造林效果的关键技术。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他研发的“山地容器造林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个方法可专门用于深山、远山交通闭塞、土质瘠薄、干旱少雨山体的生态造林工程,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1倍以上,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之后,于得志工作几经变动,但“绿色情怀”不改。凭借一身植树造林的“好本事”,他义务为多家有山地造林工程的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多年来,由他指导的中日青年林深山、远山生态公益林绿化示范工程,已完成造林4000亩,已成林3000亩;大岭寨村中日青年林造林工程,已在长城脚下、岩石裸露的石灰山体完成侧柏造林600亩,造林成活率达97%。

于得志说:“如今,家乡的山已经郁郁葱葱,但我的志向不止于此。”在他的建议下,相关企业建立了网站,并将造林专利关键技术在网站公开,让更多的人掌握该技术,助推深山、远山公益林建设事业发展。

2018-04-03 “树痴”于得志: 1 1 河北日报 c61160.html 1 愿青山不老绿树常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