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正定巧匠怀丙传奇

赵州桥

位于正定子龙广场上的以怀丙经历为主题的浮雕

山西蒲津渡铁牛

正定凌霄塔

□梁 勇

今年世界阅读日,冒着蒙蒙细雨出席在正定县文庙举行的“领读中国 爱阅无界”活动时,我想起自己主持编撰的《中国工匠·河北卷》中收录的一位千年前的正定巧匠——

他是《宋史·方伎传》收录的奇巧能人;

他之所以名垂青史受后世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佛学领域的贡献,更是源于他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传奇技艺;

他是赵州桥建成千余年后对即将倾覆的大桥精细维修的智慧工匠;

他是利用浮力原理从滚滚黄河中打捞八尊大铁牛的智慧代表;

他是凭科学与智慧修复正定凌霄塔通天木立柱的神奇匠师;

他就是我在淅淅沥沥细雨中不得不想起的真定大匠——僧人怀丙。

怀丙是北宋时期充满神秘色彩的僧人,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俗姓名和生卒年份,只是用含蓄的笔触记载了他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几项奇绝技艺。

中国有着悠久的工匠传统,中国工匠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群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代中国工匠创造了璀璨的百工技艺,留下了长城、都江堰、灵渠、赵州桥、大运河、紫禁城、天坛、避暑山庄等伟大工程和辉煌建筑,发明了惊艳世界的丝绸和中国瓷器,开创了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代能工巧匠,为世界文明和国家强大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的历代史书典籍和笔记小说,包括晋代学者张华的《博物志》、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明代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记载了中国工匠及其相关技艺。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等国际著名学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尤其是中国古代工匠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李约瑟编著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中国古代封建取士制度的政治导向,营造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所以,历代能工巧匠,虽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但其社会地位很低。除了跻身仕途的张衡、蔡伦、祖冲之、郦道元、沈括等能够青史留名之外,很多能工巧匠因为没能赢得一官半职而泯灭于历史长河中,而作为佛教僧侣的科学技术专家,能够青史留名者也是寥寥无几,河北历史上的唐代僧一行、张遂和北宋真定和尚怀丙等人,他们能够名垂青史殊为不易。

怀丙是北宋时期充满神秘色彩的真定僧人,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俗姓名和生卒年份,只是用含蓄的笔触记载了他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几项奇绝技艺。《宋史·方伎传》记载了他修复真定凌霄塔中心木立柱的绝技。

正定,原名东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在此平定叛乱后改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北宋为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天宁寺凌霄塔始建于唐代,是真定城标志性名胜之一,也是如今正定历史文化名城四座佛教名塔中最高的一座,平面呈八角形,通高41米,塔身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四层以上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其建筑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在国内佛塔建筑中极为罕见。

无论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多么精绝,所有古建筑总是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损坏,永远需要不断修葺、修复或重建。凌霄塔也是如此,唐代始建的古塔,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到北宋出现了倾斜。

《宋史》卷四百六十二《方伎传》下记载:“僧怀丙,真定人。巧思出天性,非学所能至也。真定构木为浮图十三级,势尤孤绝。既久而中级大柱坏,欲西北倾,他匠莫能为。怀丙度短长,别作柱,命众工维而上。已而却众工,以一介自从,闭户良久,易柱下,不闻斧凿声。”

《宋史》没有直接描写怀丙换柱的具体方法和整个过程,但可以看出,怀丙“巧思出天性”的敏锐观察力。他先度量尺寸,另做一根新柱替换已坏的旧柱,为了保持自己巧思的神秘性,他只带着一个助手,在狭窄局促的施工现场,用新的木柱子替换已经腐朽的旧柱子,并逐级逐根将连接古塔外墙的辐辏装好,修复好了古塔,展现了他高超的施工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就是大匠风范,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一位智者驾驭奇绝技艺的成功实践。

“曹冲称象”“怀丙捞铁牛”等流传民间的中国古代故事,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于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的关注、思考与研究。

《三国志·魏书·曹冲传》中记载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孺皆知,而北宋真定和尚利用浮力的原理,从黄河中捞出数万斤重大铁牛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代大型渡口,地处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就是秦晋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此建造浮桥,方便交通。《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秦公子鍼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则记载:“公子鍼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

东魏太尉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杨坚都在这里建造过浮桥。但因为黄河水急,浮桥屡建屡毁。唐初,蒲州作为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年)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唐开元八年(720年)升为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河中府。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事,对蒲津桥进行大规模改建,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两岸数万兵民奉命炼铁铸造八尊大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两岸铁牛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

山西相关地方志记载:“从唐开元十二年建造索桥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浮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明代蒲津关成为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向西改道,蒲津渡废弃。

事实上,蒲州铁牛与怀丙和尚的传奇故事也在当地代代流传。

《宋史·方伎传·怀丙传》记载:“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后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紫衣。寻卒。”

此外,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在《初潭集》中,也准确地记载了怀丙浮铁牛的时间地点和经过。

这段描述,清晰记载了怀丙和尚在北宋治平年间应召打捞被洪水冲到黄河中的铁牛的智慧之举,描述的场景十分生动形象。怀丙用两艘装满土的大船驶入河中,用两根巨大木梁,捆绑沉入水中的铁牛,把船上土卸掉,大船浮上来,铁牛就打捞出来了。当时河东转运使张焘上奏朝廷给予表彰,赐予紫衣。此处的“紫衣”,后人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贵官公服,唐宋时期以紫衣官服为尊;另一说是紫色袈裟。紫色不属于佛制之色,朝廷赐给僧人紫衣,始于唐代的高僧法朗,表示朝廷对僧人的褒奖。

金元之际,蒲州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怀丙打捞出来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铁牛被埋入河滩。

1988年、1991年相关部门对蒲津渡进行了勘探和文物发掘。靠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灌注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黏合缝隙,十分牢固。紧靠石堤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此外,还发现了一座砖屋遗址,是管理渡口之所。

不管是文物考古报告,还是赵州地方志和旅游景区的宣传片中,大多宣称赵州桥建成后屹立千年而不坏,但是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在赵州桥的修复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怀丙。

举世瞩目的赵州桥,是隋代工匠李春主持创建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桥,是世界桥梁建筑的奇迹。

国内外学者都曾给予赵州桥极高的评价。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称:“河北赵县安济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美国桥梁专家福格·迈耶说:“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纪念。

赵州桥历尽沧桑战火,承受无数次人畜车辆的重压和自然风化腐蚀的考验,更经受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和多次地震摇撼。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大地震,赵县也受到影响,赵州桥仍安然无恙。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不管是文物考古报告,还是赵州地方志和旅游景区的宣传片中,大多宣称赵州桥建成后屹立千年而不坏,但是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在赵州桥的修复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怀丙。《宋史·方伎传·怀丙传》中明确记载了怀丙用神奇技艺修复赵州桥的传奇经历,挽救了即将倾覆的赵州桥。原文说:“赵州洨河凿石为桥,熔铁贯其中。自唐以来传数百年,大水不能坏。岁久,乡民多盗凿铁,桥遂欹倒,计千夫不能正。怀丙不役众工,以术正之,使复故。”

赵州桥建成后,经历若干次洪水而不坏。五代是一个分裂、战乱的时期,河北更是藩镇争雄的兵燹之地,加之与北方契丹政权交战,战乱不断。乡民偷盗赵州桥的腰铁,破坏了大桥拱石的整体性,致使“桥遂欹倒,计千夫不能正”,赵州桥即将倾覆。

真定怀丙和尚,应邀到赵州挽救赵州桥。他并没有兴师动众,而是“以术正之,使复故”。那么,怀丙使用何等“奇术”?因为当时史官搞不明白怀丙使用什么奇绝技艺,使大桥修复如故。所以在历史文献相关记载中语焉不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怀丙就是巧妙利用力学原理,用腰铁横向加力,将大桥的拱石嵌合在一起,强化大桥石块间的紧固性,“使大桥复故”,挽救了赵州桥倾覆的厄运。这在20世纪工程学上已是很普通的技术,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却是神奇技艺。这是赵州桥历史上第一次见诸史册的修缮工程,也在古代正史中留下了怀丙的英名。

遥想北宋的真定、赵州,往事越千年,这位“巧思出天性”的和尚,如此充满智慧的人生,何以没能科考中第,却在社会发展的建设工程中,成为令人敬仰的能工巧匠呢?历史给我们留下太多想象的空间。或许怀丙出身贫寒,读不起书,甚至吃不饱饭,只能皈依佛门,跻身僧侣之中,青灯相伴。但他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入世之心,悲悯劳动者的悲苦,以他睿智的思想和勤勉的实践,解决劳动者难以解决的难题,于是他不得不走出佛门禁地,不断到各地奉献自己的智慧。由此,北宋的真定,少了一个孤灯诵经的佛教高僧,却成就了一位睿智巧思的工程大师,为河北工匠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灿烂一页。

怀丙虽已远去,功业千秋永存。我每每走过赵州桥,登上凌霄塔,似乎都能看到怀丙潇洒的身影,那么灵动而智慧;耳畔犹闻怀丙的斧凿之声,是那么雄浑悦耳,仿佛是天籁之音。历史就是如此神奇,读懂历史,方能与古人对话,感悟千古睿智与传奇。

(本版图片均由梁勇提供)

2018-05-11 1 1 河北日报 c68041.html 1 正定巧匠怀丙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