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读书

美与丑的标准

——读《丑的历史》

□庞恺书

古往今来,美的概念深入人心,艺术需要美,穿着打扮需要美,环境需要美,饮食需要美……美,像空气一样,流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在追逐美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忽略另外一个字——丑。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丑是美的对立面,如果不美,那就意味着丑。可是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丑与美的分界点又在哪里呢?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人们往往不愿提及,所以很少看到有关丑的著作。但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却把目光聚焦在丑上,他所著《丑的历史》一书,相比他之前的著作《美的历史》,更具现实引导价值。

翁贝托·艾柯1932年生于意大利,一生钻研哲学、历史、文学和美学,他在《丑的历史》中说道:“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书中翁贝托·艾柯倾尽全力论述丑的广泛性和存在价值。可以说这是一部审丑史,更是一部人类灵魂道德史。

丑来源于古挪威语,意思是“令人感到害怕和恐惧”。也就是说丑是心理反应,而非客观存在。霍金说过,大脑建立心理图像或模型。即客观事物并不具备美、丑等主观特性,美与丑是经过大脑加工之后的结果。因此,美与丑客观上并没有标准和界限,而仅仅是人内心的主观认知。

那么,人内心的美丑标准依据什么而界定呢?人们趋美厌丑又是源于什么呢?

16世纪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被整个教会视为异己,因此,没有人愿意接近他、理解他。但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1907年,画家亨利·马蒂斯创作完成其代表作品《蓝色的裸体》。在巴黎展示时,很多前来观看的观众都被吓了一跳,认为这幅作品非常“丑”。然而经过一个世纪之后,这幅作品最终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和推崇。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观念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无论是哥白尼,还是亨利·马蒂斯,在不同时期,遇到了截然不同的美丑评价,显然界定美与丑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9世纪,在欧洲的一个马戏团里,有一位来自墨西哥的女性被称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激素分泌紊乱使她毛发异常增生,牙龈增生使嘴唇前突变厚,她身上都是浓密的毛发,脸部形状奇怪。她被人带到各地游行展览,赚取高额门票收入。甚至死后还被制作成木乃伊,仍被展览用来赚钱。与不顾人的尊严而追逐金钱的人相比,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丑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年轻的士兵被毁容,他们战后结成联盟,向全球倡议“将尊严还给我们”。士兵们的容貌变丑了,罪魁祸首却是战争。

可见,美与丑的标准在于人们的内心。正如弗兰克·扎帕在歌曲中所唱:“你身上最丑陋的不是你的鼻子,也不是你的脚趾,而是你的大脑。”天地万物皆是客观存在,如果心存善念,那你眼中的世界便是美的;如果心存恶念,那便“花非花,物非物”,一切皆为丑。

丑,本来不存在,只是因为内心有了丑,才诞生了丑。

2018-05-11 ——读《丑的历史》 1 1 河北日报 c68049.html 1 美与丑的标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