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知与行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武建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广泛、更加多样、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指的是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所有的物质产品生产,也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实际服务的行业,因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保障。与虚拟经济不同的是,实体经济强调社会财富的“使用属性”,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马克思说过,“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践有力表明,大国经济唯有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相比,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追求数量、速度转向重视质量、效益,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奠定坚实基础。

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制造业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为实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主要支撑,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深刻反思长期以来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所导致的问题,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制造业,试图扩大其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使得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世界工厂”名副其实,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总体上看,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亟须解决。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投入、研发力度,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制造业的整体跃升,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

创新是国家振兴之源、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生产要素投入扩张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能;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大致有三个路径:一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使生产效率提高,二是另辟蹊径以更新的技术、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原有产品的替代品,三是更新消费观念,以创新技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创造前所未有的全新消费方式。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振兴实体经济,就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要强化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有企业要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倡导创新文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求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为什么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金融现象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到原初,看看金融活动最初因何产生、后来为何存在。金融就是资金融通,就是市场上的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条件转移。金融市场虽然繁芜复杂,但唯物史观可以揭示这样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为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产生和市场经济发展,为满足生产和交换中货币资金调剂余缺的需要,借贷、债券、股票、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产以及运营这些虚拟资产的虚拟经济或金融活动才应运而生。不难看出,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产生并适应、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正是金融的本源所在。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克服一种错误认识,即以为现代社会实体经济已经不再重要,现代财富仅仅成为一种价值符号、甚至一个虚拟数字了,似乎“价值”可以脱离物质生产领域和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其实,美国高度金融化经济是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实体经济作支撑,它的超高虚拟化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和维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的严重后果,已经由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就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促进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和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增强,避免“脱实向虚”“金融空转”。金融要服从于国家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总体战略,通过金融政策调整、金融工具的运用,使银行、保险、证券各方共同发力,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要项目和薄弱环节,促进国家发展战略更好落实、国家整体实力更快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2018-05-18 □武建奇 1 1 河北日报 c69339.html 1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