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23版:2018高考特刊

专业“冷”与“热”折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专业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对于高校而言,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影响着招生质量和长远发展。

调查中发现,以往人们心目中十分热门的一些专业就业遇冷,还有一些好专业面临生源危机。专业“冷”与“热”之间,不仅反映了人们求学择业观念的变化,更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

“2000年以来,地矿专业翻了身,毕业生供不应求,到大三就被抢订一空;这两年很多矿山停产,这个专业一下又成了冷门。”一位高校负责人表示,“社会认可度、经济大形势以及国际形势都对专业的冷热变化具有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近两年互联网开发及应用、中小学教育成为毕业生社会需求量持续增加的职业。有专家表示,这些专业的升温与“互联网+”和全面二孩政策等大政方针有着紧密联系。

尽管如此,有专家表示,高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引领社会创新和进步,不能一味地跟随市场。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高校的专业千篇一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严重。比如,经济热的时候,有的文学院都开出了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建筑专业热的时候,一所学校好几个二级学院都有这个专业。

从这几年高考录取招生看,高校专业的冷热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呈现明显的分化,往往家长和高校一厢情愿,总认为一些专业如金融、会计很热门,家长想让孩子上,学校也愿意招,实际上社会需求已相对饱和。

专业设置与就业“倒挂”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近年推出了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降温”。

不同高校拥有不同质量的生源,培养目标不同,毕业生质量也不同,就业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调控也不宜“一刀切”。

不少地方招办部门负责人感到,目前我国仍缺乏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些专业可能明知就业并不好,但家长有意愿,学校也花了钱招了老师建了队伍,一旦不办了,老师怎么办?所以学校也很难建立相应退出机制。此外,就业率能否真实反映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也是一个问题。

高校应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即人才培养数量、层次、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不能关起门来办学,简单迎合家长和考生对所谓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同时,政府部门对于平衡大学专业的“冷热”度,也应积极引导。

“让考生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非常重要。”有些考生对自己的了解、对高校的了解、对专业的了解都很不到位,社会上说什么专业好,就“一窝蜂”地报。

据学校反映,一些大一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都是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听起来热门,也相对好找工作的专业排在前面。

“财经、政法、统计审计、计算机对应的是高收入岗位,而基础学科枯燥还很辛苦,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所以我不想学。”一位学生说。

专家指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对孩子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待遇等比较关注。一些专业虽然急缺人才,但是由于对应职业的劳动强度大、风险高,考生和家长都不愿填报,如儿科专业、公安专业等。

专家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各个行业差距有望缩小,冷热就不会这么明显。

2018-06-06 1 1 河北日报 c72952.html 1 专业“冷”与“热”折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