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桃花源”那扇大门 □秘锡林

□秘锡林

喜欢陶渊明,一部《陶渊明集》便是案头必备。最难忘记那篇《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初读此篇,心里恍恍然如受蛊惑,以为桃花源是“仙乡”。读到渔人既出再访,却“不复得路”,心里不免怅然。想想也是,陶渊明造出如此一个绝妙去处,哄得人如痴如醉,却又亲手关上进入的大门,使人可望而不可即。

其实,《桃花源记》作于义熙十四年,当年,陶渊明刚满五十四岁。

陶渊明一生爱酒,有人统计过,一部《陶渊明集》有诗文一百四十二篇,带有“酒香”的作品多达五十六篇。魏晋时代,门阀等级森严,陶渊明祖上虽是少数民族,到了曾祖陶侃,却成了东晋的开国元勋。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刺史,所以一开始,他的生活应该相当优裕。陶渊明刚长到八岁,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他的衣食却也不用发愁,毕竟还有三代居官的“祖荫”可供生活之需,而不至有“冻馁之虞”吧。

四十岁之前,陶渊明几次出仕,旋又辞官,虽说为生活所迫,却不至于没酒喝,更不至于讨饭、饿肚皮。据说,他在彭泽任上时,有公田三百亩,“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种秫何为呢?当然可以酿酒。这些资材,很有点富家子的做派。辞官以后,这种不愁酒喝的日子,仍然过了相当一段时间,一面躬耕于南亩,一面饮酒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当起了“浔阳名隐”。

陶渊明四十一岁,出任彭泽县令。出仕的缘由,他自述为“耕植不足于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孰料不久,即挂印而归。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这便是后人推崇的“靖节”之节。

当年,王羲之也曾辞官归去。王羲之素以书法自负,王述与之齐名。王羲之有文人相轻的毛病,对别人有点看不起,他们中间还闹了些小过节。后来,王述高升,他心里便大不自在,于是跑到祖坟上大发牢骚:“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信誓旦旦,一本正经,甚至有耍脾气的感觉。此后,王羲之果然辞官,采石服药,游诸名山,舒舒服服地过着名士的日子。不过,他辞官之名却终究未彰于世。

晋人推崇散淡、洒脱的风尚,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官说辞就辞了。魏晋时期的名士们,都这么“死心眼”。

彭泽辞官归来,陶渊明痛悔不已地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眺望未来生活,他憧憬不已:“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乡居图呀。

此后数年,陶渊明的乡居生活相对安定而闲适。守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或早出晚归“开荒南野际”,或与“墟里人”对酒话桑麻,关心的是庄稼的长势,担心的是一年的收成。每日的劳作辛苦而富有诗意,“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每日的乐事不外饮酒赋诗,“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这种生活,在他人生的晚年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要说每天的酒,即使填饱肚皮也很困难:“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这首《乞食》诗,真切地反映了晚年时期陶渊明的真实生活状态。早年激情不见了,中年时的浪漫和闲适不见了,留在诗里的,只有生活的苦涩和依旧不变的真率与豪爽。

如果说此前的陶渊明看淡世事,虽然甘于归隐,却又不失对人生理想孜孜追求的话,那么,经过艰难生活的磨难,陶渊明对社会和生活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以前的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里,而此后,又从桃花源里走了出来。作为一位诗人,他依然歌唱,但其歌喉中吟出的,已不仅仅是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更多的是对艰难人生的感喟与悲歌。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后人留下了令人憧憬的理想之境。其实,饱经忧患与沧桑的陶渊明十分清醒。当他怀着不尽的依恋从“桃花源”中走出之后,便毅然关上了进入“桃花源”的大门。

2018-06-15 1 1 河北日报 c74965.html 1 “桃花源”那扇大门 □秘锡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