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展赤子情怀 铸太行风骨

——电视剧《太行赤子》专家谈

编者按

赤子情怀,太行风骨;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生命定格于58岁的李保国教授,用35年如一日的实干苦干,谱写了一曲当代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的慷慨壮歌。时代需要楷模,更需要对楷模予以讴歌。因此,如何把李保国这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平凡而伟大、独特而光彩的人生艺术地呈现并以其精神感召世人,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北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省电影电视剧创作中心、河北广电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太行赤子》,讲述了李保国教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为太行山披绿、为山区百姓造福的感人故事。该剧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7月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太行赤子》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李准、仲呈祥、范咏戈、袁新文、张宝库、李胜利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该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感人至深的故事、直抵心灵的对白、写实的拍摄方式,克制的情感表达……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李保国进行电视艺术的再创作,是一次充满难度的挑战。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构的分寸?如何跳脱英模剧固有的藩篱?如何摆脱人物形象塑造的模式化手法?如何艺术地、审美地发掘李保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专家们认为,电视剧在这些方面均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本报特对省内外专家学者的部分评论文章予以摘编刊发,以期对我省文艺创作有所裨益。

对太行精神的出色诠释 □李 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太行山中间有一段,过去叫“天之脊”——老天爷的脊梁。广义地说,太行山也就是华夏文明的脊梁,是中国历史的脊梁。太行精神就是“天之脊”的精神,永远挺直了不趴下。什么是“赤子”?一生下来没有任何雕饰的就是“赤子”,对祖宗、父母、养他的土地忠诚而没有任何杂质,这就是“赤子”。所以,用“太行赤子”来形容李保国,再恰当不过。

这部电视剧跟时代同步,跟生活同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英模题材、教师题材、科学家题材。这三种题材最难拍。我们每年有许多现实英模题材的作品,但真正思想艺术上达到较高境界而能留下来的并不多,因为英模题材首先要尊重事实。教师题材也很难拍,特别是大学教师。科学家题材呢?拍过钱学森、茅以升、李四光等科学家,但一讲科学,作品就比较枯燥。所以,李保国这部剧是三个“难拍”加在一起,但最终呈现出的内容非常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太行赤子》塑造了一个和以往非常不同的真正面向农民的科学家形象。过去一说科学家形象,差不多就是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乱,戴着黑色眼镜,拿着图表,一说话就是英语加数学公式……但是李保国的形象不一样,他是土得掉渣的一个教授,他的整个行为方式都是这样的。

电视剧中有几句台词非常好,比如:我就是农民,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和农民没有两样,不是很好吗……李保国是要让农民变得有知识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这是最光彩的一件事。电视剧中有些场景拍得很好。比如郭素萍为了劝李保国休息,故意激他,说:你图个什么,你一年300多天有200多天在农村你图什么?李保国不愿意休息,他说:我就希望我能够帮助农民,农民实在太苦了。

其次,电视剧血肉丰满地呈现了李保国的赤子情怀,突出了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电视剧中李保国的一段回答很精彩:我特别喜欢苹果树开花的一瞬间,咱们俩这些年来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山区的综合治理,让很多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我感到特别幸福。李保国还说,要是再年轻几岁还有精力的话,想把太行山的几大产业都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然后再把它扩大到更远的地方,让八百里太行都富裕起来。李保国讲究的是生命的质量,能够让果树栽培技术造福于更多的人,这是他最大的心愿。我们常说,科学的原始动力就是兴趣,李保国作为一个科学家,在服务三农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他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确实担得起“太行赤子”的美誉。

当然,从现实主义风格和纪实品格来看,这部剧还可以在剧本结构、矛盾冲突上做得更好。但是不管怎么说,影视艺术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不可能要求十全十美。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是相当出色的。

开掘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河北这几年佳作迭出,仅就李保国题材而言,之前有河北梆子《李保国》,之后有电影《李保国》,现在有了电视剧《太行赤子》。三部作品,各具特色。电视剧用更大的篇幅来叙事,在矛盾冲突中层层深入地向着李保国精神世界深度开掘,向着李保国人性的丰富性开掘,要求显然更高。

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还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其实,电视剧相对于戏剧而言,对编剧的要求更多,因为电视剧要把叙事放在更重要的层面。李保国一生当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精彩的故事,但是要把它审美化艺术化地表现出来很不容易。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把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编织得更精致,还有深耕的空间。

我们留意到一个现象,也就是说河北影视现象为各地文艺工作提供了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如果各地都能像河北这样高扬起文化资源优势和审美艺术优势的大旗,为影视界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剧目,那么全国影视界的百花齐放指日可待,影视界至今未绝迹的同质化、雷同化的创作弊端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太行赤子》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各种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优势和特殊规律,应该尊重到什么程度?认识到什么程度?把握到什么程度?对于英模人物,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读报告文学很感动,但看具像化的影视剧却感觉味道不足了,这是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个性化程度不够。英模人物要写好,关键是要抓住他独特的个性。

在这部剧中,我最感动的是李保国的那句话,浓缩起来的意思就是——我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农民,一个老农民;要把所有的农民变得像我一样,有文化懂科学。这句话极其深刻凝练地表明了一个21世纪的知识分子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要把时代和人们赋予他的知识财富还给农民,进而引领农民。因此这部剧不仅写了山区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更呈现出李保国的精神人格对太行山百姓的深刻影响:太行人给了他前行的力量,他反过来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大家,使太行赤子越来越多。另外,为什么观众都记住了李保国有“三个家”?“三个家”就是李保国的特色,没有第二个大学教授是这样的。英雄有英雄的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写好了英雄的个性才能更高层次揭示出英雄的共性。

李保国是一位大学教授,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够把自己如此平民化,把自己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理解得如此深刻,是十分难得的。我觉得是要放在历史哲学的宏阔视野,才能看出这个人物的深刻意义。这也提醒我们,以后越是重要的题材,越要加大投入、精耕细作。我们应该呼吁多创作一些这样的作品,使它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熠熠生辉。

站在时代高度还原英模本色 □范咏戈(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在当下电视剧的语境中,选择英模剧无疑是一种情怀。英模剧,需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自由想象的空间受到相当制约,而李保国的事迹又属于那种平凡中包含着伟大,缺少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电视剧叙事元素,弄不好就会因缺少“看点”而吃力不讨好。《太行赤子》创作团队的诚意和用心,就在于以现实主义精神努力把局限化为可能,遵循“剧”的规律,在忠实还原英模人物的同时达到了艺术的提升与超越。

李保国的生命价值,是一种无价之宝。剧作在立意开掘上,扣牢共产党员的初心,知识报国的情怀以及农民儿子的本色,从而能够站在时代高度还原英模本色。《太行赤子》对李保国精神的这三重开掘,不仅决定了该剧的主旋律品相,也和市场经济下的现实形成互动,极具思辨性,让李保国这个英模人物辐射到整个社会。

电视剧的主要画面,几乎都是李保国带着课题组辗转在太行山的村子里。这位教授不仅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注重在扶贫实践中将知识化为生产力。这一点开掘得十分独到。常年在山间地头,他被晒得黢黑,分不清是教授还是农民。而他的“金句”就是:让人觉得我是农民正是我的心愿。他的金钱观更是直逼当下,在他帮助指导下富起来的企业要拿200万元聘请他,有的要给他报酬,他一概拒绝。他坚持说,自己有工资,做项目还有课题费。这也切中了当下现实中的某些弊端,非常有针对性。

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这部剧情感戏十分饱满。一直支持他的妻子说:我们有三个家,一个在保定的学校,一个在李保国科技扶贫的村子,还有一个在奔波各地的汽车上。电视画面里李保国开车行驶在山区的镜头很多。浓烈的情感力度使得荧屏上的李保国形象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这样的教授形象是一个创新的形象。

为什么说这部剧创作用心呢?除了主题、人物、故事,这部剧在风格的追求上也可圈可点。首先,李保国这位大学教授和别的教授不一样,他很像农民。这部剧甚至也可以定义为一部农村剧,整体风格朴实无华甚至可以说“土得掉渣”。从演员表演到场景选择,没有矫揉造作,没有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黄土岭、果园、农舍、乡间小道以及李保国的旧轿车,既反映了太行山区的真实场景,同时也展现出朴实的风格。风格是什么呢?布封讲“风格即人”。《太行赤子》人和景整体的和谐,反映出制作的用心。这是优质剧不可缺少的一面。

《太行赤子》作为一部优秀的英模人物题材剧,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不回避社会矛盾,在矛盾中开掘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光彩的人物。因此,这部剧由生活真实的此岸抵达了艺术真实的彼岸,人物关系也从现实逻辑进入到了艺术逻辑。李保国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创新的荧屏形象,是一个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情感光彩,一个有力度有温度、真实可感的永生形象,这是当下现实主义主旋律剧的一个重要收获。

平实中的奇崛与崇高 □吕振侠(影视评论家)

英模题材的电视剧不好拍。过于真实怕没“戏”,虚构多了怕失真。对真实与虚构分寸的把握,对生活质感与戏剧化情节呈现的合理布局,可以说是电视剧成败的关键。电视剧《太行赤子》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和平实质朴的叙事方式,比较合理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实在难能可贵。

首先,平实质朴的生活化叙事,凸现了作品的纪实风格和真实的感人力量。一般而言,电视连续剧讲究的是环环相扣的故事、贯穿始终的冲突。其实,这个题材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尽管科学与愚昧、有知与无知、长远与短视等都能构成矛盾,但这些矛盾多为短时冲突,不足以支撑剧作的整体框架。在这种情况下,编导另辟蹊径,以纪实风格和生活化叙事,把短时矛盾冲突形成的情节连缀起来,就像日常生活的自然流程,凸现了真实品格,弥补了题材的缺失,自有一番亲切感人的力量。那些生活片段看起来有些平淡、琐碎,无非是讲课、争辩、开山放炮、剪枝、施肥,或者是师生交谈、夫妻夜话、朋友谈心等。但是,就是通过生活化、情节化的简单组合,奠定了作品的纪实风格,增强了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其二,以平视角度,塑造出了令人仰视的人物形象。一部作品成功与否,叙事方式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是否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往一说起英模人物,那自然是“高大全”,让人觉得可敬而不可亲。《太行赤子》的创作团队以平视的角度和目光看世界,把主人公当作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考究、呈现。“出格”的毛头小伙儿、“一根筋”的倔劲儿、先斩后奏惹出的麻烦……这样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小流域治理大见成效,苹果树改良了,荒石岭变成了花果山,山民们富裕起来了,课题组科研项目也硕果累累。《太行赤子》通过这些平常而真实的生活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崭新人物形象。

其三,节制收敛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加浑厚凝重。《太行赤子》的编导在把真挚情感融入创作的同时,把握好分寸,采取了克制、收敛的态度,使整体风格更加和谐统一,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该剧整体呈现出纪实风格,采用了平实质朴的生活化叙事,如果过于强化感情叙事,甚至到了煽情的地步,那是很不协调的。

有节制的情感表达,在剧中的李保国夫妻身上也得以贯彻。他们是同学,也是同事,情投意合,恩爱有加,但电视剧并没有对此过多渲染,而是平平常常呈现。就连李保国的去世,也没做更多的铺垫和渲染。李保国匆匆地走了,留下了雄绩伟业,也留下了诸多遗憾,这样有节制的艺术呈现,更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怀和思念。

赤子情怀 愚公精神 □何振虎(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

当代英模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拍摄不易,真人真事,先进典型,大事不能随意虚构,主要人物关系无法编造,故事情节乃至结局也都已先期规定……在类似“戴着镣铐跳舞”的诸多限制下,《太行赤子》在塑造李保国形象方面做了诸多努力。

该剧按照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要求,把主人公李保国置于复杂多元的环境中,让他活动在接地气的真实空间,而不是悬浮于“高大上”的空中楼阁。剧中的李保国始终处在几组矛盾的交织中,在山村是教授,回到家是丈夫与父亲,到学校是良师益友,在医院又是病人……不同角色展示人物不同侧面的喜怒哀乐,多重角色时有交叉和碰撞,在碰撞中使人物立体化地站立起来。

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作为艺术化审美的典型形象,该剧调集了各种艺术手段来完成人物塑造。人与环境的矛盾,工作和生活的矛盾,现代先进思想与落后保守观念的矛盾,都通过真实感人的细节表现实现了“亮点聚合”,在李保国身上凸显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先忧后乐的责任意识、坚韧执着的进取品格,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

该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概念化地宣示人物的“豪言壮语”,而是艺术化地描述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并力图挖掘其思想脉络与动力源泉。

在描述人物怎么做的过程中,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李保国的坚韧执着,首先来源于他的信念。他用一生来践行那句“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名言,诠释了伟大和崇高。李保国的坚韧执着,也体现在他性格的执拗上,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富有张力的情节和细节。他强行砍掉板栗病树,被村民关起来;他与村支书牛志刚的争执和分歧,与村民赖小宁的对立与和解等都演绎出不少饶有兴味的故事。这些故事凸显出李保国执拗而单纯的一面,同时他又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概念化的“神”。

该剧注重反映人物成长和性格发展。剧中学桑蚕的李保国不懂果树,反映了他的弱点,也引出了他的勤奋好学。他的执拗和急性子脾气,闹出不少误会和纠葛,正是有了这些误会和纠葛,李保国的“赤子情怀”才更加感人至深。

此外,该剧也注重揭示李保国的人性之美。李保国对爱人、孩子的亲情挚爱,与对山区百姓的殷殷大爱交织在一起。李保国对南老师的崇敬和怀念,对村民赖小宁的宽宥,特别当原本有矛盾的老同事尹宝玉死后,对其子尹一冰的帮助和呵护,都显示出李保国人性深处的善良,更为他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提供了人性深度的支撑。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李保国身上公而忘私的精神、坚韧执着的品格,是燕赵风骨的当代传承。《太行赤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抓住了燕赵风骨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燕赵风骨的厚重和朴实大气。

一部植根于泥土的现实主义佳作 □张 宇(河北省电影电视剧创作中心一级编剧)

时代呼唤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具有引领作用的主旋律作品。创作和拍摄电视剧《太行赤子》,再次印证了用电视剧这一艺术样式来阐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情系农民,丹心如火。李保国教授事迹多、专业性强,海量的素材既为创作提供了便利,又使创作面临巨大的困难。英模题材最忌一味拔高,最忌面面俱到,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洗练的笔墨展开李保国教授的主要事迹,剪裁取舍,集中串联,委实不易。该剧编导没有铺排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没有组织激烈碰撞的矛盾冲突,只是以一种极其平和的叙事,一点点慢慢展开。剧中着力表现了李保国教授的三个“家”:乡野田间和农民吃住在一起的家、极少回去的河北农大的家、常年载他出行的移动的汽车之家。从中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和土地、林木、果树、教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保国教授,是用他的平易、谦和、专业和赤诚之心,用自己毕生的知识、技术、经验、心血,和农民兄弟们聚力凝心,才开创出山区科技致富的新天地。

电视剧《太行赤子》是一部植根于泥土、深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作品。全剧胜在以情动人,以细节感人。不仅展现了李保国教授与爱人郭素萍的夫妻情,与儿子李东奇的父子情,还展现了与学生的师生情,特别是与农民的骨肉情,至真至纯,震撼心灵。剧中那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小细节,却编排出异常感人的戏剧冲突,慢慢浸润观众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该剧胜在不是将李保国与保守的农民塑造成对立面,而是巧妙地展示了科学技术与陈旧观念的冲突与矛盾。郭爷爷即使卖掉寿材也要支持李保国,是因为他看到了一片赤诚之心,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而李保国教授的伟大之处,就是他毕生的努力为的不仅仅是改变几村几户农民的生活,而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改写农民贫困的命运。

《太行赤子》不是一部苦情戏,而是一部清新、质朴的正剧。演员张国强饰演的李保国,融农民的憨厚和大学教授的书卷气于一身,将人物塑造得别具特色。青年演员徐百卉饰演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细腻地刻画了她的贤惠善良。此外,剧中还塑造了一批充满生活质感的人物,他们的烦恼忧愁、幸福喜悦,都让人觉得自然、亲切、真实。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审美追求与思想价值总是高度契合。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上,还体现在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电视剧《太行赤子》是一部具有扎实生活根基与底蕴,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作品,更是影视创作关注、反映现实生活的又一次新尝试。

2018-07-06 ——电视剧《太行赤子》专家谈 1 1 河北日报 c78607.html 1 展赤子情怀 铸太行风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