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大师的油条

□成 健

流行在大街小巷的油条,堪称中国长盛不衰的民间食品。各地的油条大同小异,有些存在细微的差别,在文人眼中,往往就包含了特别的意味。

1982年初夏,沈从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湘西凤凰。故乡的山水田园,依旧那样宁静清幽,故乡的风味小吃,也依旧那样别具一格。黄永玉回忆道:“早上,茶点摆在院子里,雾没有散,周围树上不时掉下露水到青石板上,弄得一团一团深斑……”沈从文恋家,他一边静静地品味着豆浆,一边称赞家乡的油条好吃。

对梁实秋来说,不管住在哪儿,烧饼、油条,始终是他常吃的早点。可惜,台湾的油条不够脆硬。走南闯北几十年,梁实秋在饮食方面见多识广,他品尝过北方的烧饼、油条,可谓花样繁多:烧饼可以分为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与驴蹄儿等。油鬼则有麻花儿、甜油鬼与炸饼儿等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咯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

说来有趣,梁实秋喜欢听油条压碎的声音。这种趣味在张爱玲看来,或许就是一种“恶趣”了。张爱玲对于食物口感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细腻的味觉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来,十分难得。比如:“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周作人津津乐道另一种做法:“先将原本两折的油条扯开,改作三折,在盘上烤焦,同时在预先做好的直径约二寸、厚约一分的圆饼上,满搽红酱和辣酱,撒上葱花,卷在油条外面,再烤一下,就做成了。”周作人认为,饼包油条,油条绝对是主角,饼则是配角。油条的价格是二文,葱酱和饼只要一文。他说,这种吃法的特色是油条加葱酱烤过,香辣好吃。

最值得称道的当数汪曾祺的塞馅回锅油条,这是让他感到自豪的一种美食。他在给好友朱德熙的一封信中相告,他最近发明了一种吃食:买油条两三根,劈开,切成一寸半长一段,内层掏空;将肥瘦各半的猪肉馅拌上葱花姜末,以及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等,塞入油条窟窿,入油锅炸焦。他自己形容这道菜“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后来,汪曾祺又将塞馅回锅油条列入其《家常酒菜》一文中,并称:“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捉摸出来的。”

过去,卖油条的摊点,一般都会为顾客提供包油条的纸张,比如,过期的报纸杂志等。萧红曾记述过一件小事: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一个炸油条的小摊上,她发现包油条的纸竟然是鲁迅翻译俄国小说《死魂灵》的原稿,于是,写信告诉鲁迅。鲁迅先生却淡然处之,不以为奇。其实,鲁迅家里吃油炸鸡之类的食物时,也经常拿他的手稿当餐巾纸来用。

豆浆油条,在老舍心目中,属于最好吃的早饭。在张恨水心目中,老舍则属于要好的朋友。想不到,那年的正月初六,吃早饭时,张恨水忽然从一张包油条的传单上,发现几个月前老舍去世的消息,这对他来说,不啻晴空霹雳。第二天清晨,张恨水正要起床,在家人为他穿鞋时,突然仰身向后倒去,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烧饼夹油条、字纸包油条……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也许,其中还夹进了人生苦乐,饱含了世间悲欢。

2018-07-13 1 1 河北日报 c80040.html 1 大师的油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