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3版:要闻

耄耋无闲时 丹心献棉农

——记省科技厅退休干部刘春台

日前,在河间市国欣棉花制种基地,刘春台(中)在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通讯员 李世文摄

□记者 张岚山

夏日的一天中午,暑热蒸腾。河间市大渔庄村的棉花制种基地,绿油油的棉株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花蕾,有的开始绽出漂亮的花朵。两位女员工正在进行棉花田间管理。“得抓紧去花去‘自交铃’。看这阵势,明天很多花会开。”走进田间,刘春台一番察看后显得有点着急。

“去花去‘自交铃’,是棉花正式杂交制种前,为保证杂交种子的高纯度,必须进行的一项作业。现在正是这项管理的关键时期。”刘春台给记者解释。

站在棉田里,刘春台便忘记了年龄,84岁的他看上去身材有些瘦小单薄,但精神矍铄,思维灵敏。

刘春台曾是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从科技厅副总农艺师的岗位退休后,“闲不住”的他2002年成为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以下简称国欣总会)的驻会顾问,之后又被聘为中国农技协棉委会、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的技术顾问,他也由此走上服务全国棉农会员的道路,足迹涉及8个省(市)200多个县上千个村子的田间地头。

“作为一名有62年党龄的老党员,新时代的召唤,棉农的期待激励着我继续到棉花种植一线去,奉献一名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和热。”刘春台说。

“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最需要接地气”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清朝马苏臣的《棉花谣》生动道出了棉花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

刘春台一直与棉花有缘。大学上的是农业学校,期间曾参与学校农场的棉花管理,毕业留校在附属农场当技术员,后来到省科技厅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一直没断过接触棉花。1994年退休后,他也一直致力于棉花的研究。

然而,他总感觉其中缺少了一点什么。“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最需要接地气,必须到田间、到地头、到农民中间去。”2002年,68岁的刘春台作出一个“重大决定”。

“听到他愿意来我们这儿,并且特别申明不要工资,这真让我意想不到,也让我受宠若惊。人家可是省里的专家。”国欣总会董事长卢国欣至今仍记得当初接到刘春台电话时的情景。

回到棉田,回到棉农身边,刘春台的退休人生翻开新的一页。“这么多年来,刘总经常是每年100多天在外面跑。农忙时到棉地进行技术指导,农闲时到植棉区讲课培训。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棉农的贴心人!”卢国欣说。

16年来,刘春台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河间小城和服务各地的棉农中度过的,他回石家庄的时间很少,倒是他的爱人和女儿过一段时间会来陪他住几天。

来到基层工作生活,刘春台并不觉得是屈尊低就,相反言语间却充满感恩,有了这个平台,他就能实现更好地服务棉农的愿望了。“不是单向的服务,我也从棉农那里、从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服务能力和成效也在不断提升。”刘春台将此视为自己的巨大收获。

棉花种植一线对刘春台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这里是他的“诗与远方”。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棉花种植业”

一辈子与棉花打交道,刘春台也经历过棉花种植业的波峰浪谷。但他的一个信念始终坚定: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棉花种植业。

2002年,刘春台来到国欣总会不久,就按照组织安排首先创办了吴桥会员服务站,面对当地棉花种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深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施钾肥、治盲蝽蟓和缩节胺化控三大技术措施,采用他的技术措施种植管理的棉田,亩增籽棉达50公斤。

棉花生长期长,受天气影响大,病虫害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因素多,种植技术较难把握,加上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更让棉花成为种植风险较高的农作物。多重因素综合作用,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锐减。至今,仍不时有棉农会员为是否继续种棉而纠结,这引发了刘春台的深入思考。

“棉花种植业发展也有一个科学性问题。让棉农有较高收益,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本上来,就是提倡根据棉花特性适地适种,把重点转向降低亩投水肥量和规避风险上来,以低成本实现高收益。”这是刘春台多年实践与思考的结果。

棉花是非常耐贫瘠、耐干旱的大田作物。应该立足于发挥棉花自身扎根深的潜力和土壤自身供肥的潜力,多利用弱地植棉,从而提高比较收益,让棉农省心省力省钱获得高效益。“如果只有壮地用来种棉,那就一点儿肥料也别上。”刘春台经常这样叮嘱会员们。

饶阳县棉农王振理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刘春台的网页留言中写道:“在刘总的指导下,我村几十亩生茬地,在全生长期,没使用化肥,棉花亩产量也达到了六七百斤,他们让我谢谢刘总。”

搞好棉花种植,科学技术是关键。然而,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有限,建设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骨干植棉队伍,进行示范带动,无疑是发展壮大棉花种植业的有效途径。十几年来,刘春台为此费尽心血,带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种棉技术示范户。

南皮县王寺镇的刘振洋是近些年棉花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的为数不多的棉农,他的植棉面积从前些年的10亩、20亩,扩大到了今年的25亩。“刘总提出的‘增加智力投入,提高植棉技能;降成本投入,改往年稀植为适当密植;适期晚播,防控住烂铃、倒伏、晚熟风险’等技术方法非常有效,加上棉花种子新品系的优势,我原来每亩250多公斤的籽棉产量,一下子提高到了将近350公斤。我对通过扩大植棉面积增加收入很有信心。”刘振洋说。

“干部工作有退休,党员服务无退休”

“作为一名老党员,在一线服务棉农就是践行入党誓言。干部工作有退休,党员服务无退休。”这是刘春台常说的话。

就在上个月,他和同事们刚刚完成了连续5天的蕾期集中下乡访查。5天中,先后去了邢台、衡水、沧州3个市的8个县,访问了20位新老植棉骨干,实地察看了他们的棉田。刘春台计划7月至9月,再来访查三次,做到全周期连续跟踪服务,同时也便于总结经验。

“中医诊断靠‘望、闻、问、切’,棉田诊断靠‘望、查、问、量’。”刘春台说,特别是病虫害防治,那些为害的小虫很能隐蔽,要在爆发前及时发现、控制。要能提出科学的管护意见和建议,就必须在访查中看清楚,查深入,问明白,量准确。

刘春台对棉农的技术指导是全天候的,除了实地访查,日常则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互联网交流。

为更好地服务棉农,刘春台70多岁时,学起了电脑和互联网,如今运用得已很娴熟。现在每天不论多晚,他都要记工作日志,并经常更新自己的网页。

刘春台做的不只这些,他拿出10万元交“特殊党费”;他通过公证,身后把遗体捐献用于科学研究……“我1956年入党,不忘初心,积极工作,为新时代党的伟大事业继续奋斗,是一个党员的责任所在。”刘春台说。

刘春台的执着奉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河北省老有所为十大金色之星”……

棉花一生有两次“开花”,第一次绽放的是青春生命的缤纷之花,第二次绽放的则是“衣被天下,温暖万家”的素花。刘春台的晚年之花,绽放得有如素花之美。

2018-08-11 ——记省科技厅退休干部刘春台 1 1 河北日报 c88301.html 1 耄耋无闲时 丹心献棉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