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知与行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

□周振国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不仅推动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一条需要牢记并长期坚持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的重大抉择,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由于在一个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文化大革命”致使我国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发展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迫切希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赶上时代发展潮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坚持人民立场,是改革开放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保障。“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我们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是充分释放人民群众活力、创造力的过程。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才使得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坚持人民立场,是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扎根于亿万人民之中的伟大事业,人民的意愿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真正使改革“接地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特别是他们的首创精神,引领着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4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还是改革开放成效的评价主体。

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农民自己创造的“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1978年秋,安徽遭遇特大旱灾,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允许生产队将部分耕地借给农民耕种。在这一应急政策带动下,1979年2月,凤阳县小岗村的8户、21位农民悄悄聚在一起定了分田到户、包干经营的合同,当年就获得了20年来第一次农产品丰收。农民群众看到了这条路子,全县83%的生产队相继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之后这一做法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当年11月,中央通过75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以后连续发布文件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和完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大批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财务公开等,无不是广大农民的实践创造。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党的政策,再到群众中去贯彻、检验、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总结以往农村改革经验基础上,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出台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农村的巨大活力再次释放出来。

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还表现在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效的评价主体。改革方案行不行,成效好不好,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面对诸多风险挑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化改革的每一步,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都要着眼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成为人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调动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这就要求我们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得更多切实利益,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

始终坚持改革依靠人民,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改革的目标取向,又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践表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来自人民,力量也来自人民,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消除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能够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始终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把中央决策部署一步步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2018-08-22 □周振国 1 1 河北日报 c90692.html 1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