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地方新闻·衡水

《衡水“问”水》系列报道之三:

从耗水到节水,破解“粮水之争”

今年,阜城县高粱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这些高粱是省农科院研发的冀酿2号品种,既节水又高产,全都是“靠天下雨,一水不浇”。 ▲阜城县崔家庙镇原野上硕大的“丰”字衬托着丰收喜庆的气氛。 记者 焦磊 通讯员 苗凤强摄

▶阜城县崔家庙镇的高粱喜获丰收,该县对高粱进行了集中收割。 记者 焦磊 通讯员 苗凤强摄

□记 者 陈凤来 马路

通讯员 王贵锁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小麦种植习惯,如今在衡水已经成为了历史。

衡水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以上,而小麦种植用水又占了农业灌溉用水的60%以上。为破解“粮水之争”,解决小麦生产和地下水匮乏这一矛盾,衡水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以水定种植、以水定结构、以水定模式,逐步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为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优选良种,节水小麦推广实现全覆盖

去年秋季,景县龙华镇志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农民种植了2200多亩节水小麦,今年夏收,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种的节水小麦主要是衡观35和衡4399两个品种,只浇一次水就够了,一亩能节水近50立方米,产量还不低,再配上相应的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合下来每亩能多赚120元至160元。”志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志清说,节水、稳产、增效,农民体会到了节水小麦的好处。

衡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成了最耗水的农作物,为此,衡水市结合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培育推广节水品种,坚持以水定种植,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集成配套技术的方式,逐步扩大节水小麦的种植面积。

“衡观35、衡4399、衡S29等衡麦系列节水品种,都是我们这10余年来选育出的具有‘节水丰产、抗逆广适’等突出特点的小麦品种,实现节水30%、节肥10%、节药15%以上。”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目前,衡麦系列节水品种的种植面积在衡水占30%以上,这些品种的大量推广配以良法种植,已经取得平均每亩节水30立方米以上的效果。

“农民尝到了‘种植节水小麦既节水又不减产’的甜头,继续种植节水小麦愿望强烈。”衡水市农牧局种子站站长纪世东介绍,除衡麦系列节水品种外,该市还大力推广使用了石麦22、农大399、邯6172等一批节水小麦品种,到目前,节水小麦品种种植实现了全覆盖。

在推广节水良种的同时,该市农业部门还大力推广实施了农机、良种、良法结合,配套推广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综合节水保墒技术,不仅实现小麦稳产,还使小麦由浇三四水减少到浇一水或两水,为该市小麦的节水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4年压减高耗水作物面积227万亩

8月28日,在阜城县崔家庙镇丁庄村东,成片连方的红高粱映红了天,原野上硕大的“丰”字衬托着丰收喜庆的气氛。

“今年我们放弃耗水量大的小麦,改种了6万多亩‘靠天下雨,一水不浇’的红高粱,品种由省农科院提供,矮秆、抗蚜、抗旱、耐盐碱,既节水又高产。”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殷三强组织了数十台联合收割机正在对高粱进行集中收割,他介绍说,这种高粱品质优良,受到了全国多家知名酒类企业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在不久前结束的衡水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笔者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故城县今年压减高耗水小麦种植面积9万亩,发展专业青贮玉米5.6万亩,优质苜蓿1.2万亩;冀州区23万亩棉花长势良好,发展油料、豆类、薯类近10万亩,另发展中药材1.8万亩;阜城县谋划确定了14万亩高粱大豆生产示范区,现已完成种植13.47万亩,花生、甘薯已完成种植3万余亩……

该市在保证粮食产量35亿公斤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如今的衡水,红高粱、春玉米、谷子、红薯、棉花等节水作物在农业种植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在桃城区邓庄镇东军卫村、西军卫村附近的田地里,一串串山楂果在微风轻拂下频频点头。随行的邓庄镇宣传委员李威介绍:“自2014年开展节水压采项目以来,我们镇共在项目区内种植山楂5000多亩,按照每亩节水180立方米计算,一年就能压减地下水开采90多万立方米。”

“以前这些地方种的都是小麦,现在改种山楂树,基本不用浇水。”东军卫村的付国荣说,这15亩山楂都是2014年种的,树苗小的时候,他在树下种了花生,一亩地能收250公斤。明年山楂到了盛果期平均亩产可以到2000公斤左右,一亩地可以挣到四五千元。在节水压采的大背景下,经过4年努力,该市压减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227万亩。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但实现了压减地下水开采的目的,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压采富民。

“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生产生态两相宜

秋风起,落叶黄,华北平原又将迎来油菜播种的时节。9月5日,安平县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捧着一个装满“金种子”的快递包裹格外激动,“这可是中国农科院新培育的油菜种子呀!”

2014年,我省开始在以衡水为代表的黑龙港流域地下水漏斗区开展季节性休耕试点,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大豆、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充分挖掘秋粮作物雨热同期的增产潜力。杨屯村及其周边3000多亩地成为了试点之一。

“市里出台了‘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相关配套政策后,我们全部改种了节水抗旱的大豆,但大半年的时间就看着地这么荒着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刘影说,他们聘请专家多方论证,2016年开始在休耕期统一种植耐寒型油菜,不但不用浇水,还能培肥地力增加下茬作物的产量,又避免了地表裸露,减少扬尘和环境污染。连续两年春天,这里都举行了油菜花节,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观光。

今年,中国农科院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院士工作站落户该村,新品油菜将在这里大面积试种。“俺家有10亩地,头一季卖蜂蜜和菜籽油,一亩地能收入500多元;第二季卖大豆,一亩地能收入1000多元。这样省水、省时、省力的活儿谁不愿干啊!现在院士工作站又设在了俺们村,俺对今后更有信心了。”村民刘彦芬对于土地休耕非常支持。

为了进一步加大地下水的压采力度,去年衡水市还实施了两万亩“旱作雨养”项目试点,将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水浇地变为“旱作雨养”农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变灌溉高产种植为适水高效种植。今年5月底,故城县房庄镇北堤口村的“旱作雨养”项目——1500亩小黑麦获得了丰收。“我种了28亩小黑麦,种上以后,不用浇水追肥、也不用打药除草,太省事了。加上政府的补贴,纯收入就有27000多元!”村民苏五俊乐呵呵地说。

同时,该市结合养殖业发展和季节性休耕,大力发展节水型苜蓿、牧草和饲用型玉米种植,完成“粮改饲”种植15.4万亩,建成粮改饲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19个,形成了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

2018-09-18 《衡水“问”水》系列报道之三: 1 1 河北日报 c97278.html 1 从耗水到节水,破解“粮水之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