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2版:专版

为河北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60年发展回眸

2016年11月16日,省农科院旱作所院士工作站启动仪式。

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铁龙(右一)在经作所农业现代园区调研。

衡玉1587。

2014年5月31日,宁晋小麦基地现场观摩会。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又是一年收获季,在这喜迎丰收的时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迎来了60岁华诞。建院60年来,取得科技成果3000多项,培育粮棉油瓜果菜等新品种584个,其中通过国家审(鉴)定或登记品种168个。截至2017年底,全院共取得获奖成果1389项,其中国家级53项、部级87项、省级659项,全国和省科技大会奖59项,其他531项。

目前,全院在职职工87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已聘)的有442人,拥有国家、省各类荣誉称号的专家107人。硕、博学位人员超过职工队伍数的50%,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建有国家、省部、省创新平台38个,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粮棉油果菜良种培育,到病虫害防治技术,再到机械化耕种收,一系列配套集成技术成果,为我省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农业增产的30%来自于良种。作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省农林科学院60年如一日,始终把培育生产上需要的优良品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小麦、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自1950年开展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以来,省农林科学院先后育成高产、抗旱节水、优质、抗病、抗逆系列小麦品种71个,在我省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我省小麦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特别是建院不久就育成了抗锈病、抗倒、高产性突出的小麦品种“石家庄54”,在全国第二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进入21世纪,针对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省农林科学院以节水、抗旱、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培育出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衡观35”,水分利用效率1.5公斤/毫米,比对照高15.4%,亩产高达710公斤,在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山东、陕西、江苏、湖北、天津9省(市)51个地区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培育的水肥高效、高产小麦品种“冀麦585”,在减灌和微喷灌等限水模式下,亩节水50-70立方米,节肥10公斤,连续5年实现亩产632公斤以上。

省农林科学院育成的“冀综1号”玉米,是上世纪60年代全省夏播玉米区的当家品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冀丰58”填补了我省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空白,1994-2000年在冀、鲁、豫、晋、云、贵、桂等省(区)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河北省省长特别奖。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杂粮杂豆需求的增加,省农林科学院大豆学科开展从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分子遗传与育种、栽培与生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等全产业链研究。育成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油、高蛋白、无豆腥味大豆系列品种23个,河北省覆盖率70%、黄淮海地区30%。培育的高产、早熟、优质、广适大豆品种“冀豆7号”,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等。育成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冀豆12”,蛋白质含量46.48%,水溶性蛋白含量40.2%,200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他们还先后育成具有高产、高油、高油酸、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冀花”系列品种23个,引领了两次花生品种更新,结束了我省花生生产长期由外省品种支撑的局面。培育的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冀花4号”,解决了高产与高油难以聚合的技术难题,2009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成“冀谷”“衡谷”系列品种70余个,引领了全省谷子5次品种更新,使单产由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在国内外首创了5种抗除草剂新种质,实现了利用除草剂间苗、除草的简化栽培;创制了新型雄性不育系和抗锈新种质在全国应用。

他们在国内首次采用2倍体×4倍体方法,育成了我国首例3倍体无核葡萄品种“无核早红”。首创山地“围山转”“栗—灌—粮”立体化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提高2.5倍。育成的黄冠梨,葵花苹果、胜利苹果,霞光、宝光葡萄,美锦桃等优质果树品种,大大优化了我省果树种植品种结构。

他们还育成大白菜、甜椒、茄子、番茄和黄瓜等蔬菜新品种40余个,促进了我省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在大白菜抗病育种和倍性育种、甜椒雄性不育和圆茄单性结实研究上,实现了新突破。

农林科学院开展的主要农作物重要病虫害分布、危害、发生规律、防治及预测预报技术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小麦条锈病防治、粘虫越冬迁飞规律、蝗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三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形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研究-转化-应用良性科研体系,实现了产业化。“小麦丛矮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调控生态条件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重大新害虫二点委叶蛾暴发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生物农药高效微生物杀菌剂的创制及应用”,2014年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华甲虫蒲螨的发现、大量繁殖与释放技术”,探索出田间释放技术并推广应用,2011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省农林科学院先后研发了耕、种、收系列农机新产品,基本解决了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难题。研制的“牵引型六铧犁”和“圆盘式平地合墒器”产品,填补了该类作业机械的空白。研制的“5TF-45型脱粒机”是我国稻麦主产区主打机型,产品转让省内外18家生产企业,产销6万余台,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遍布全省不同类型生产区域,引导农民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一篇篇科技成果转化论文写在大地上

金秋十月,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位于平山元坊科技示范基地的苹果红了。村民们满脸笑容,喜迎丰收。

“今年苹果亩产达到3000多公斤,销售价格达到10-20元/公斤,亩均纯收入15000元以上。”种植苹果的村民高兴地说,这要感谢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原来,早些年,平山县元坊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虽然有种果树的历史,但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效益低下。1993年,为适应市场需求,让更多的百姓掌握苹果优质、高效、稳产的标准化管理技能,村里与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签订了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协议。

基地建立后,科研人员示范了苹果新品种(系)“石富短枝”“冀红”“富优2-15”等应用,形成系列果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2003年创建了元坊林果专业合作社,2005年创建了元坊林果协会,2007年创建了元坊绿康林果专业合作社,2009年创建了平山县元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协会为组织,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基地做保障,靠科技求发展,加强管理求效益,把果农有序组织起来。至2015年底,合作社入社社员200余人,带动社员750户,基地规模15000亩,年经销林果产品3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该基地已被命名为“农业部苹果标准园”,2004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苹果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

为促进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2010年,省农林科学院与宁晋县人民政府共建了科技示范基地。基地围绕粮食作物“资源集约、节水节肥、节本增效、绿色生产”开展技术研发、模式集成和成果转化,构建了规范化的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2013年以来,示范区连续5年实现节水50%、节肥20%、节工20%、节地5%,小麦玉米全年平均亩产1528公斤,农民亩增收300元,实现了增产增效、节水节肥与绿色生产的有机结合。宁晋模式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及“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中作为主推技术,已辐射到京津地区,受到国务院及农业部门领导的肯定。

他们与武安市农牧局共建的武安市谷子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以“冀谷”系列简化栽培为核心,重点示范绿色有机、集雨高效、农机农艺结合、富硒谷子生产技术,配套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2005年以来,武安市的谷子生产在科技示范基地引领下,实现了三个阶段的突破:2005-2007年,通过引进“冀谷19”“冀谷22”“冀谷24”等品种,实现了谷子亩产150公斤到250公斤、亩增收300元的突破;2008-2011年,通过示范“冀谷25”“冀谷29”“冀谷31”等简化栽培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谷子亩产250公斤到300公斤、亩节约用工成本200元的突破;2012-2017年,通过示范谷子集雨高效、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实现了谷子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的增产,亩节本增收300元以上。

基地的示范带动,壮大了河北省仓盛兴粮油工贸、武安市华瑞农源、武安市洺河源土特产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培育了“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绿洺源”等知名品牌小米,使武安市的谷子形成了产销一条龙。武安小米不仅走进了北京、上海等城市,而且飘洋过海远销东南亚。

基地的示范引领,促进了科技扶贫。他们在太行山、燕山、黑龙港、张家口、承德等贫困区,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高效农业项目,创建苹果、葡萄、板栗、蔬菜、食用菌、药用植物等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8个,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带动大批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为适应绿色奥运要求,在张家口崇礼地区积极推进景观农业建设,已建造现代冷凉作物良种繁种示范基地5个。

省农林科学院创建的科技示范基地,遍布全省不同类型的生产区域。通过示范、引导农民,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一篇篇科技成果转化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打造一支作风过硬、干事创业、科研诚信、德才兼备的科研队伍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省农林科学院牢固树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思想,坚持用科研事业凝聚人才、以生产实践锻炼人才、靠有效机制成就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对党忠诚、干事创业、科研诚信、德才兼备、遵规守纪的人才队伍。近5年来,博士硕士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例增加12.4个百分点,新增“国务院特贴专家”9名、“省政府特贴专家”12名、省“三三三人才”一、二层次人选18名。他们针对人才队伍特点,在用好国家激励政策的同时,制定了发挥人才队伍作用的具体措施。2016年,他们以“40岁左右博士牵头,10名以上核心成员、3个以上单位参加”为基本条件,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为工作目标,组建了3个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年经费100万元、连续资助三年的有效举措,促进创新团队快速成长。

他们还大力推进以首席专家为代表的团队建设,改变过去那种“单打独斗”模式,用团队集体的智慧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尊重科技人员自由探索、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扬科技工作者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中培养同甘共苦、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以集体成就展现个体价值,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为拓宽科研人员视野,他们在加强内部联合协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国际交流。针对河北低平原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等问题,加强与加拿大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抗旱品种选育、种植制度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取得10多项重要成果和一大批实用技术,推广效果明显。根据在衡水、南宫、大城、阜城、永年、广宗、黄骅、张北、围场及山东宁津等地应用结果,示范区内棉花增产42.9%,亩增收168元;玉米增产30%,亩增收110公斤;果品产量增加30%,品质提高2个等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他们依托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近年来,已派出上百名青年科技人员赴发达国家培训,促进了研究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他们探索并践行“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理念,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艰苦奋斗。大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操守和为科学奋斗、为科学献身精神,引导大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风正气,营造激励奋进环境,涌现出一大批受到各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着眼于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他们紧密结合在全省开展的深化作风整顿,狠抓作风纪律建设。通过开展增强合作意识教育,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联合组建由63家单位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联盟,共同打造果蔬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设施蔬菜面源污染、农业信息工程和谷子育种5支协同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示范,协同发展成效初步显现。他们牵头组建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团队,精诚团结,协力攻关,成效突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高层次创新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创新团队”称号。李振声院士评价渤海粮仓创新团队“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农林科学院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河北建设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要求,扬帆启航,阔步前行。

(廖宝红)

2018-10-1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60年发展回眸 1 1 河北日报 c100636.html 1 为河北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