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3版:要闻

精准扶贫一线故事

“留下来的老张,不是外人”

——在平山县南文都村

□记者 董 昌

11月26日早晨,平山县南文都村的荷塘边,吃过早饭的范秀书又和老伙计们晒着太阳聊起了天儿。

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路过,和大伙儿打了个招呼,便向村头的农业生态观光园走去。78岁的范秀书对着老张的背影竖起大拇指:“村里能有今天,老张出了大劲儿!他还能再干3年,是咱村里的福分。”

“留下来的老张,不是外人!就说咱身后这荷塘,要是没人家老张,还是一条垃圾沟,咱怎能又赏景又得钱呀!”几位老人纷纷称赞。

原来,老人们身后的荷塘,就是在张端树的主导下,与省会的多家企业合作,实行企业出资入股、村企合作开发的模式,种植荷花与养殖甲鱼、泥鳅,成为村集体创收的一条渠道。

“村集体占四成股,企业占六成股,荷塘开设垂钓、划船、采藕等休闲项目。将来,荷塘和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形成一条生态旅游观光的景观带,想不挣钱都难!”村党支部书记范明平说。

别看范明平如今说得头头是道,起初他可是顾虑重重。

“老张是石家庄市工商联的秘书长,2016年年初带着队员来驻村时,200多户的小村三分之一是贫困户。不光乡亲们觉得他们是‘葫芦瓢’,沉不下去,就连我们村两委干部也觉得他们是来走过场,早晚都得撤。”范明平说。

可让范明平等人想不到的是,带着铺盖卷儿和米面粮油进村的张端树和他的队员们,不仅在这个穷山村扎下了根,还在短短几个月里,让破旧的村貌变了样。

2016年以来,南文都村先后拆除土建厕所170多座,猪圈90多个,破旧围墙1000多米,铺设集排污、供水于一体的地下管网,并硬化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了3座旅游厕所和600多立方米的化粪池,还建起了两座村民广场和一个“精准扶贫”主题文化长廊。

趁着乡亲们对工作队的印象有所改变,张端树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提议:在南文都村搞生态农业旅游项目,让南文都村搭上旅游快车。

“要解放思想,就得走出去。”张端树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到邯郸、定州以及平山县的其他乡镇参观学习。这一招还挺灵,大家伙儿思想统一了,随之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破土动了工。

在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的葡萄基地,范圈桃边指挥着乡亲们给葡萄树下架、埋土,边讲述着工作队到来给她家带来的变化: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租金收入1500多元;在园区打工,每月工资1800多元;全家5000元扶贫资金入股园区,每年还能从企业拿到10%的分红……

“这两年,俺还接受了技术培训,成了园区的技术员,管理葡萄园!”范圈桃说,如今的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已经成了他们这些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金疙瘩”。

有了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和荷塘两个项目,带动了贫困村民持续增收。截至2017年底,南文都村人均增收350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340元,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顺利完成整村脱贫出列任务。

“那年年底村里脱了贫,正好老张的扶贫工作服务期满,这次是真的要撤了。得知了消息的乡亲们‘急了眼’,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名写信给市县有关部门,最后才把老张留了下来。”范明平说。

如今张端树走在村里,村民开口就是“老张”,俨然已经把张端树当成了自家人。

“能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责任。”张端树说,接下来的三年,他将带领乡亲们做好脱贫后的巩固提升,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来,让每户每家都端上旅游金饭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2018-12-03 ——在平山县南文都村 精准扶贫一线故事 1 1 河北日报 c111012.html 1 “留下来的老张,不是外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