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观点

告别虚浮的“痕迹主义”

□张 博

有新闻报道称,某村给贫困户制作档案,1户1份24页且要一式4份,全村58户竟用了1.5万张A4纸、13个硒鼓;某村搞1次“卫生清扫”就需要9份档案,材料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怎么看怎么像法院的卷宗。

不光是在纸质材料上“留痕”,还要电子化“留痕”——桌上五六部手机一字排开,你可能以为他是修手机的,仔细一打听竟是一位基层干部。原来,这些手机是各个上级部门配备的专用机,每天都要按时去一个个预装的政务APP上“打卡”。

……

“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讲的这番话,切中了当下一些基层工作中的一大弊端,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痕迹管理”并不神秘,就是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科学、适当的“痕迹管理”,有助于上级部门部署、研判、评价工作,也有助于基层干部总结自己、沉淀自己、提升自己,是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但凡事过犹不及,“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如果在具体工作中过于讲求“痕迹”,甚至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就难免会出现“重痕迹、轻落实”的不良倾向,使“痕迹管理”异化为虚浮的“痕迹主义”。

“痕迹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上级过于强调“痕迹”,基层过于依赖“痕迹”,上上下下眼睛都盯着“痕迹”,甚至以各种本本的多少来代表工作干了多少,以记录的好坏来评判工作效果的好坏……这样的花架子显然有着形式主义的基本特征——“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图虚名,不求实效。任由虚浮的“痕迹主义”蔓延,不仅会严重挤占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更会“污染”政风,导致更多党员干部作秀而不做事,最终让许多重要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重“痕”更要重“绩”、留“迹”更要留“心”。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了475天,却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带领干部群众锁风沙、战旱涝、兴水利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谷文昌主政东山县10年,始终用“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坚持要显绩更要潜绩,带领干部群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做了许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在百姓心中留下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今天人们怀念这些优秀党员干部,不是因为他们在纸面上留下了多少“痕迹”、打了多少次“卡”,而是因为他们干的是造福群众的实事,追求的是百姓称颂的实绩。

把心思放在干实事上还是放在“留痕迹”上,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精神境界;是简单地查痕迹、看形式还是认真地看实效、察实情,考量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把“心”沉下来,让考评实起来,基层工作才能告别虚浮的“痕迹主义”,干出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实痕”和“真迹”。

2018-12-04 1 1 河北日报 c112384.html 1 告别虚浮的“痕迹主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