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5版:要闻

精准扶贫一线故事

“老病号”脱贫记

——在威县固献乡沙河王庄村

□记者 王永晨 通讯员 刘永格

11月23日晌午,威县固献乡沙河王庄村89岁的张风俊正坐在屋门外晒太阳。看到“家庭病床”签约医生王炳坤拉着专用的诊疗箱进了院,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拄着拐杖把“老朋友”迎进屋。

王医生轻车熟路地给他做了一番详细的检查,告诉他各项指标还不错,要继续坚持按时服药和少吃多餐,他认真地一边听一边点头。

20年前,张风俊患上高血压、脑血栓留下后遗症,从此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加上病情经常复发,住一次院就要花上好几千块钱,84岁的老伴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老两口光药费一年就得花2000多元。

为了照顾老人,儿子张元成不敢离家,只能守着两家的4亩多地种点棉花,累且不说,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每况愈下。看到儿子辛苦,张风俊和老伴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也憋着不说,总想着自己扛过去,结果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2016年初,一场始料未及的灾祸雪上加霜:儿子和儿媳双双煤气中毒住了医院,花费了十几万元。“我和妻子在邢台市住院,父亲因为着急犯病也住进了县医院,只好找亲戚帮忙照看。”提起当时的窘况张元成记忆犹新,他虽然恢复得还行,但妻子却因此丧失了劳动力。家里的地怎么办?住院欠的外债怎么还?老人的药费哪里来?难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两代人身上。

就在此时,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率先在威县启动:引进的蛋鸡产业龙头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选址就挨着他们村,针对周边乡镇贫困户推出了“金鸡帮扶”模式。村党支部书记张元华告诉张风俊老两口,有一笔他俩名下的财政扶贫资金入了股,他们成了企业的“特惠股东”,每人每年都有一份保底分红。

“为啥不把钱直接给我们?”一开始,急缺钱用的张风俊并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张元华开始耐心地给他解释:分红能分好多年,一年最少10%以上,扶贫资金给个人用完就没了。他家的地还可以流转给金鸡产业园,不用种地每年每亩就能拿900多块钱的流转金。

张风俊把儿子叫来商量,最终想通了,土地也流转了。就在前几天,老两口领到了合计1000元的第三次分红。

收入比过去增加了,张风俊老两口的心结却还没有打开。看着这些年,和儿子差不多岁数的村民都靠外出打工挣了钱,年富力强的儿子却只能守护着他们,过着勉强维持温饱的日子,老两口心中不是个滋味。

没想到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很快也找到了办法。

2017年5月,威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贫困人口家庭病床服务项目”,针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适合居家治疗者,由乡镇卫生院为其建立家庭病床,每周一到三次上门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按住院进行管理,产生的医疗费用基本参照住院报销。张风俊得知这送上门来的好事,连忙申请成为“家庭病床”的首批服务对象。

固献乡卫生院专门成立了家庭病床科,抽调4名全科医师和执业护士组成服务团队。医生定期上门为张风俊检查身体、开方送药。考虑到老人岁数太大担心出错,医生还准备了分药盒,把需要服用的药按次数一格格分好。有了医生的悉心照顾,张风俊的病情趋于稳定,医药费由卫生院先行垫付,报销后个人只需掏4%的费用。

“‘家庭病床’可是帮了我家大忙了。”张风俊说,一个月几块钱,医生就给提供周到的服务,有什么问题随时打个电话,医生很快就会上门。最关键的是,“家庭病床”服务让儿子解了套,不用再总惦记着他的病,能安心找个活儿挣钱了。

在村委会和乡政府的帮助下,张元成在德青源蛋鸡养殖场找到了工作,上一天班还能歇一天,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工作不累,顾家挣钱两不耽搁,两年前真想不到还能过上这么舒心的日子。”张元成说。

张风俊慢悠悠地给我们算了下去年的收入账:2亩土地流转收入1800元,产业分红1000元,低保收入4200元,还有2160元的养老金。“去年底就脱贫摘帽了,现在够吃够花看病不愁,要不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哪有今天!”

2018-12-07 ——在威县固献乡沙河王庄村 精准扶贫一线故事 1 1 河北日报 c111947.html 1 “老病号”脱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