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记者 韩 莉

3月4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电影《流浪地球》票房进展公告称:截至3月3日24时,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27天累计票房收入约为人民币45.4亿元。短短近一个月时间,这部预期并不看好的国产科幻片在收获众多粉丝、斩获骄人票房的同时,成功升级为现象级电影。在此,本刊邀请科幻界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共话电影《流浪地球》,探讨其是否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纪元,能否让中国科幻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赢得“很中国”

“这车一般人根本开不了,正儿八经学五年才能上路,我能让它动起来已经是个天才了好吗?”刘启开着姥爷的车龙行蛇摆摇晃而出,吓得韩朵朵一路尖叫,车飞驰,雪四溅,冲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春节档期,国产科幻的运载车横空出世,一路爆红。45亿票房,二刷三刷粉丝不断,从冷门题材到大爆款,似乎就隔了一张电影票的距离。科幻电影导演张小北说,国产科幻这回不是迈出一小步,这叫“大劈叉”。

的确,《流浪地球》现象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类型来说,算个利好信号。因为它一次性解决了很多问题:中国科幻电影能不能拍出来?好不好看?如何把它做得更受观众欢迎?

抛开争议,圈里圈外即便是夸《流浪地球》也往往对特效等技术问题持保留意见和更高期待。科幻平台负责人星海一笑觉得这种认识颇不厚道,“小破球”是《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自谦,让人瞠目结舌的特效是几千人制作团队风餐露宿四年换来的,虽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令许多观众赞叹不已。据说,早在做剧本前,郭帆就先搭建了百年的世界变化史,再带领团队写大纲、建立世界观,接下来是几千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全片视效镜头2000多个,占总镜头量超90%。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1万多件道具都由团队设计和制作。比如,其中一套宇航服要用1100多个零件,一个头盔的构造多达14层……这一举一动都需要工匠精神,是以前那种五毛特效无法比拟的。没有硬核,再好的科幻电影所要表达的啥啥情怀,也无从谈起。

过年回家,父子解惑,为爱牺牲……这些都是作者以独特方式观照现实生存。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看来,《流浪地球》的制胜之处,最终还是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哪种类型,打动人心是一切的前提。“技术固然重要,但若仅仅是技术至上,或是用电影中的科技成分掩盖故事,照样行不通。”科技时代,人文情怀尤为可贵。科幻题材电影的着眼点也应该是人,是关于人类如何生存、如何认识世界的思考。

硬核,情怀,还有中国心,《流浪地球》在气场上也保持着满满中国“情调”:浓郁的中国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有麻将,有舞狮,有喜气洋洋的春节十二响……而韩朵朵无限向往的外面的世界,是被冻在冰崖夹缝中的东方明珠、奥运大厦、央视大楼的尖尖角角。虽然我们曾经被无数次的末日景象冲击过,但这次“最中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更直接更深刻。

除去浮于浅表的种种,“带着地球去流浪”才是让动辄放弃家园、建个诺亚方舟逃亡的老外们最不可思议之处。刘慈欣说,刚做出来的时候,有人说片子里体现了浓浓的回乡意识,细想来,所言极是。“中国心”是什么,是“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总有一天,贝加尔湖的冰会化成水”的愚公移山精神,是带着故土去流浪的家园情怀,谁说国人不浪漫,不过是浪漫的更传统、更东方、更隐忍罢了。

在《流浪地球》中,不再是一个超级英雄来拯救全人类的好莱坞电影模式,而是不同国家的人合力救援地球,构建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影片不以某个国家为中心,而将全球作为整体来进行资源规划,分工合作完成救援任务。科幻文学最珍贵的一点是,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它里面的种族特征并不那么强烈。人类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和个人利益,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集体主义”“团结精神”。

张小北认为,《流浪地球》迅速走红,还跟赶上了一个科幻电影的好时机有关。大概从2015年左右开始,国内的电影行业其实就一直在关注和期待着一部重量级国产科幻电影的出现,这是大势所趋。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其实有好几部国产科幻电影都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铺垫,然后《流浪地球》作为黑马出现,赶上一个很好的时机。

此外,科幻作品的发展往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科幻作家王晋康认为,以中国社会现在的综合国力,催化出像模像样的科幻作品也是势在必行、理所当然的。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流浪地球》赢得“很中国”。

期待中国科幻文学“百花齐放”

有人说,从《三体》频繁获奖起,国内科幻文学的春天已至。那么《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的火爆,能否催生更多科幻文学之花?

每当和朋友们聊起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新生代科幻作家焦策都会感到有些失落。“在当下,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中国科幻文学对作者和读者的门槛都较高,需要数学、物理、逻辑等多学科知识,确实是小众的圈子。”

科幻文学的高冷现状从当下的科幻类出版物市场上有直接反映。细观中国科幻图书市场,乱象频出,大部分科幻图书是不需要支付版税的公版图书,其中借科幻之名行圈钱之实、粗制滥造的科幻书籍也不在少数。在少有的几个出精品科幻的出版社中,又以出版国外引进图书为主,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科幻作家的优秀之作非常之少。根据当当、京东两家网上图书销售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本土科幻书籍的销售情况,比如《三体》在当当约62万册,京东约61万册;2017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作品、著名女科幻作家迟卉的《2030·终点镇》却问津者寥寥,而这部作品被国内科幻界公认为近年来质量相当不错的一部作品。据介绍,《科幻世界》杂志目前的发行量约为15万册。这也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科幻出版的现状,极少数作家一枝独秀,其他人则艰难生存。在星海一笑看来,写科幻文学的人很多,真正能打动人心、有警世意义的作品太少。“除去科幻写作门槛较高外,待遇低、回报少也是重要因素。”

科幻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则更加尴尬。早在2003年,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吴岩就开始了科幻研究生的招生,2015年更是把专业提升到博士层次,而如今早已调到南科大工作的他依然一声叹息:“我离开北师大,招生就停止了,现在中国大学没有一个专业的科幻方向了。我从2015年开始招该专业博士,招了三年,总共才招收了四个。”

尽管春寒料峭,但依然阻挡不了中国科幻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吴岩称,根据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科幻阅读市场迅速反弹,国内科幻小说、引进作品都有所升温。上半年总量达9亿元,下半年即便持平,市场前景也相当广阔。由此可见,曾经在西方很火爆的科幻文学,在中国仍有很强劲的大众需求。吴岩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设立科幻文学奖项,以激发国产科幻领域的创作动力,“提前给予优秀选题资金支持,发挥带动作用,促成良性循环”。

《科幻世界》原副主编杨枫则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浇水、剪枝,静待成长的过程。“跟20多年前相比,科幻文学的环境好了很多,作者人数确有增长。最大的进步便是诸多科幻平台的形成和全国范围内各类科幻奖项的增多。各个机构,各个平台做好自己,能够为科幻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各尽其职。我觉得百花齐放的春天不会太远了。”杨枫说,他们做了一本《中国科幻口述史》,还在某知名APP上给尽可能多的读者解读经典的科幻、科普作品。在培养作者上与国外先进科幻机构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科幻小说的同时,约定由国外方提供机会展示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相关内容。

此外,星海一笑认为,通过举办征文大赛来选拔培养科幻小说作者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我们选中征文后还会进行后期分析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作为一个参照系,让作者不断改进提升,以此培养更多入门级创作者,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后备军。”

用一根火柴点燃“希望”

电影《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个画面:

末日之际,与父亲隔空对话的刘启悲恸欲绝,仰望遥远星空,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小时候爸爸说“木星就像一个大气球,里面90%是氢气”,那么点燃木星只需一根火柴,他兴奋地大叫起来。如果这根火柴足够大,地球发动机的火焰就会光辉灿烂一柱擎天。

电影《流浪地球》会不会成为点燃中国科幻未来希望的“那根火柴”?

“我不知道《流浪地球》的成功算不算开启了一个新纪元,起码,对于期待了太久的市场和观众而言,它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根火柴。”星海一笑说,一段时间以来,科幻IP的落地面临着种种问题,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低价卖出版权的《三体》,尽管前期已经拍摄完成,到后期制作的时候,却发现很多素材因为各种问题用不了。另一个就是改编自《乡村教师》的《疯狂的外星人》,其实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因为原作没有足够的戏剧性而进行了复杂的改编。回望近些年启动的众多科幻项目,大多夭折在半路上。而《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只能算个特例,其投资规模、制作量级的配置,都是即将上映的几部科幻电影无法匹敌的,这就是所谓的“地球经验”,无法复制。在张小北看来,国内的科幻文学创作,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积攒了一批不错的作品,但是之所以变成电影的过程很慢,一方面有市场信心的问题,一方面有技术操作上的困难,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好的开发团队和编剧,这两个短板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

“希望大家抱着宽容的心态,看中国科幻电影蹒跚前行。中国科幻电影暂时还没有能力做到全球发行,可先立足本土市场,稳扎稳打。”张小北称,在《流浪地球》之前,没有人知道中国科幻电影能卖多少钱,也不知道资金回收情况,不敢贸然投入。“而《流浪地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了市场和观众,如果我们的科幻电影做得足够好,市场回报也会足够好。”

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科幻电影了,八十年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作品,但在它之后,科幻电影多次断流。王晋康说:“尽管《流浪地球》有着诸多不完美,但它的成功让资本开始涌入科幻界,有了培育科幻作家的土壤,这就足够了。”

“要认识到我国以科幻电影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还欠缺得很厉害。《流浪地球》的火爆,可能会引发科幻电影人才的培养热潮,至少是加强短期培训。”吴岩认为,目前来看,高水平的作品、受众市场的培育、稳定的投资、科幻迷群体的增长是中国科幻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但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并不是一部走红的《流浪地球》就可以解决的。

不过,由于《流浪地球》的成功,今年势必会涌现出多部科幻片的立项,而这些影片的成片质量,才决定着今年是否能够被称为“科幻元年”。但无论如何,喧嚣过后,国产科幻电影仍然面对着种种困境和难题。

在吹着泡泡糖的少女韩朵朵眼里,“希望”这个词以前是个鬼东西。但在末日之际,爱,让她相信“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也是人类回家的唯一的路。

一切皆有始终,韩朵朵相信希望,对于中国科幻,我们亦相信希望。

特邀嘉宾

王晋康:著名科幻作家,与刘慈欣、韩松、何夕并称为中国科幻界“四大天王”。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带领团队发布《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为中国科幻产业问诊把脉。

张小北:电影编剧导演,新拍摄科幻电影《拓星者》已完成后期制作。

杨枫:《科幻世界》原副主编,现为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星海一笑:“小科幻”平台内容总负责人

焦策:新生代科幻小说《黎明》作者

2019-03-08 1 1 河北日报 c125442.html 1 《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