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1版:头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户一策,帮到点扶到根

——邯郸“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调查

□记者 刘剑英

“1+1”,力量有多大?6年,41853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3年3月,邯郸市把对困难群体的逢年过节“送温暖”,转化为“一帮一”长期帮扶,全市2.9万多名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既帮找脱贫门路,又让干部接地气、转作风。

一户一策,精准“滴灌”。截至去年底,邯郸各级帮扶干部共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物资折合1.09亿元,帮助贷款、争取政策性资金2.61亿元,发展致富项目1.5万余个,解决就业岗位27314个,助医助学6万余人,帮助41853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示范带动,2.9万名干部“结穷亲”

“今年盖了8间新房,要不是‘一帮一’活动,哪有今天的好日子?”近日,记者走进武安市活水村村民王培云家中,屋内干净整洁,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从日子过不下去的贫困户,到带领乡亲发展大棚蔬菜的种植能手,短短几年,王培云的生活经历了两重天。

2012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欠下不少外债,王培云既要照顾婆婆,又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而收入仅靠几亩薄田和打零工,日子十分紧巴。

就在王培云一筹莫展的时候,2013年4月,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走进了她家。“起初以为就是领导来慰问慰问,没想到高书记与俺结了对子,那是4月4号,永远忘不了的日子。”王培云说。

从那时起,高宏志每年数次到她家,商讨脱贫办法。“高书记经常打电话了解大棚蔬菜情况,我们现在真成了亲戚,他还带着母亲、爱人和女儿一起来我家做客。”王培云说。

通过贷款和技术帮扶,王培云建起了蔬菜大棚,她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赶到大棚干活,第一年挣了2万多元,如今建起了3座蔬菜大棚、1座食用菌棚,彻底摆脱了贫困。

2012年,邯郸市有贫困人口68.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补齐这块短板,2013年邯郸市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各级干部“1+1”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实施意见》,动员机关干部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要求原则上一帮三年,力争至少为贫困户找到一项稳定增收门路。

领导带头,各级干部参与。6年多来,邯郸市75名市级领导、1400多名县处级干部走进帮扶对象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帮看病、助上学、跑贷款、谋划致富项目,带动2.9万名干部“结穷亲”、帮脱贫。

“‘一帮一’不花财政一分钱,主要靠机关干部个人力量,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帮到什么程度就帮到什么程度。”邯郸市委副秘书长、市“一帮一”推进办常务副主任于新中介绍,帮扶贫困群众的过程,也是机关干部“接地气”、转作风的过程,具体工作中不搞硬性考核,主要通过查看资料、干部座谈等方式督导检查,选树典型,激发帮扶热情。

针对“一帮一”活动涉及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等特点,邯郸市及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推进机构,制定了帮扶活动管理、结对轮换管理办法,要求帮扶干部一人一档,每年至少走访帮扶群众4次,记录帮扶对象信息、帮扶内容及成效、帮扶对象评议意见等。

一户一策,量身打造脱贫项目

每天清晨7时许,魏县北皋镇北街村村民王桂芬的面条加工厂便开始忙碌起来。与一般作坊不同,50岁的王桂芬把面条做出了名堂,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12户贫困户就业。

“不加任何添加剂,产品有果蔬面、刀削面、面片等10多种,这都是蒿同志出的主意。”王桂芬告诉记者,她加工的面条不仅卖到了魏县县城,就连北京、石家庄都有客户订购。

2017年4月,北皋镇干部蒿要领与王桂芬结成帮扶对子。王桂芬有干劲,但之前几项小本生意接连失败,让她有些失落。起初,她认为“一帮一”不过是走形式、做样子,没想到蒿要领几次到家中与她一起谋划脱贫项目,帮助解决了面条加工资金、设备和技术难题。当年6月,面条厂投产,销路并不顺畅。

“普通面条不好卖,咱得做点特色产品。”一次,蒿要领看到电视节目关于加工果蔬面致富的故事后,鼓励王桂芬大胆尝试,加工市场青睐的果蔬面,很快打开市场。

“去年卖出面条30多吨,挣了十几万元,今年销量翻了一倍。”王桂芬信心满满地说,前不久还注册了商标,现在订单忙不完,准备再开一家分厂。

瞄准贫困户需求,邯郸“一帮一”活动坚持精准发力,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脱贫计划。

精准识别明确“帮扶谁”。通过推荐、公示、复核、审定等程序,从有劳动能力、致富意愿和帮扶空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确定帮扶对象。对丧失劳动能力、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等没有帮扶空间的贫困家庭,主要由政策兜底保障基本生活,不列为帮扶对象。

精准选派明确“谁来帮”。把选派范围确定为各级有帮扶能力的机关干部,对自身较困难、在特殊岗位担负特殊任务或参加工作不满一年的,不做硬性帮扶要求;夫妻同为机关干部的,尽可能统筹考虑。在选派机关干部基础上,动员企业主、爱心人士等参与,扩大帮扶主体。

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因户制宜开展政策、思想、创业、就业、技术、资金、助学、助医等方面帮扶。脱贫项目选择上,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手工则手工、宜就业则就业;针对帮扶对象实际困难,有病治病、有学助学、有灾救灾。

精准轮换明确“继续帮”。结对帮扶原则上一帮三年,困难群众具备一定致富能力、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照帮扶群众认可、基层组织同意、扶贫部门审核等程序解对。对脱贫后仍需帮扶或非高标准脱贫户,可继续帮扶,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帮扶不包办,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3月16日临近中午,广平县平固店镇商业街中段的一间电动车修理门市内,51岁的残疾人宁来书正忙着给一辆电动车补胎。

“过去生活看不到希望,是陈大姐帮俺找到致富门路,让俺挺起了腰杆!”宁来书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每年能挣3万多块钱,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宁来书口中的“陈大姐”,是广平县残联干部陈景霞。2015年,她与宁来书结成帮扶对子,不曾想第一次登门就吃了“闭门羹”。

原来,宁来书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多年来靠哥哥资助生活,总感觉自己生活在歧视的眼光里。第一次见到陈景霞,宁来书很不屑地说,“一个残疾人过一天少三晌,有口饭饿不死就行了。”

宁来书的冷淡并未打消陈景霞的热情。陈景霞接连几周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找宁来书谈心,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一次拉家常时,一位邻居恰巧让宁来书帮忙修自行车,宁来书很快就修好了。

“你手这么巧,现在农村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开个修理门市一准挣钱。”陈景霞的话说到了宁来书心坎上。在她帮助下,宁来书参加了电动车维修技术培训,但开门市的5万元资金又成了“拦路虎”。

“我作担保人。”陈景霞帮着申请创业贷款,还协调了经营场所。两年多时间,宁来书还清了贷款,去年6月还娶了媳妇。

“结对帮扶,关键是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于新中介绍,“一帮一”不搞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提振发展信心,引导群众靠双手脱贫致富。开展“一帮一”活动以来,邯郸各级帮扶干部找准自身能力与群众需求结合点,因户制宜开展帮扶,使贫困家庭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生产、自我发展、持续增收能力。

不图一时之功,持续用力求实效。目前,邯郸市有2.8万多名干部正进行第二轮帮扶,4000多人进入第三轮帮扶,共与7万多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机关干部“结穷亲”,还带动了9000余名企业主、社会爱心人士及事业单位、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人员参与帮扶,在全市形成了扶贫济困的热潮。

2019-04-02 ——邯郸“一帮一”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调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 1 河北日报 c128709.html 1 一户一策,帮到点扶到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