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2版:文明河北

融入到大海中,安息于树林间,长眠在花丛里……

生态安葬,殡葬新风渐入人心

4月1日,省双凤山陵园举行了第十六届免费公益花坛葬集体安葬仪式。图为工作人员从亲属手中接过逝者骨灰,埋入花坛之中。 通讯员 边策摄

又是一年清明时。细心的人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故人作别的内涵和外延也正在悄悄改变。除了传统的土葬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海葬、花坛葬、树葬等安葬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记者 尹翠莉

节地生态葬逐渐被人们接受

海船护送,鲜花相伴,仪仗祭奠……4月2日上午9时30分,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轮船响起哀伤的汽笛声,缓缓驶向蔚蓝的大海。

当天,由北京市民政局、天津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厅联合举办的2019年京津冀协同骨灰海葬首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百名逝者家属登上海葬专用船,送31位逝者魂归大海,从此以海为墓,寄托哀思。

礼仪人员敬献花篮,全体默哀致敬。在工作人员引领下,亲属们依次来到船舷,亲手将装有亲人骨灰的可降解环保袋送入碧波之中。大家撒下的花瓣飘落在海面上,随着水流渐行渐远。亲属们有的眼含热泪,有的凝视海面,静静地和逝去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我的父母是山海关人,把骨灰撒向大海是二老的遗愿。以后看到大海就像看到了父母,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慰藉。”参加此次活动的唐山市民李娜告诉记者,父母生前一直提倡“厚养薄葬”,他们希望去世后到更广阔的天地,不给儿女和社会增添负担。

“这种撒入海中的骨灰袋和花瓣都是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入海后几十秒就能融化,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唐山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主任胡晓亮说,唐山从2003年开始举办海葬活动,截至2018年9月共举办了21次,先后有3119份骨灰撒入大海,7800多人次参加海葬活动,唐山也成为全省举办海葬次数、骨灰撒海数量、参加人数最多的城市。

在石家庄,4月1日,省双凤山陵园举行了第十六届免费公益花坛葬集体安葬仪式,有9位逝者的骨灰与花相伴,长眠于省双凤山陵园。安葬仪式结束后,陵园举行了花坛葬集体公祭仪式,逝者亲属共同追忆先人表达哀思。

省双凤山陵园管理处副主任刘洋介绍,公益花坛葬是一种绿色节地环保的安葬形式,逝者骨灰盛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中,安葬于花坛之下,随着时间流逝,骨灰坛与骨灰自然降解,回归大地。

“2012年起开始举办免费公益花坛葬,每年清明节和寒衣节期间各举行一次,安葬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到目前,已经有220余位故者安葬于此。”刘洋说。

今年清明节期间,平山县古中山陵园举办了石家庄市第七届清明公祭暨公益集体安葬仪式,有16位逝者长眠树林间。

“第一届的树葬几乎没有人报名,第二届的时候有10个报名的,第三届有14个,到最近每年都有30多个报名的。报名时间从一开始15个名额需要半个多月,到现在几天就报满了,生态葬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古中山陵园董事长赵志国对记者说。

推广节地生态葬,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是关键

2016年2月,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内涵,明确把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要素作为关键衡量指标,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3年9月,我省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殡葬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见》,大力推行草坪葬、树葬、深埋、壁葬、撒江、撒海、公益花坛葬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地葬法。

“特别是近年,随着生态葬的持续推广,海葬、树葬、花坛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方式成为移风易俗、丧俗改革的重要举措,逐渐被人民群众接受,参与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今年清明节期间,我省开展骨灰海葬活动的石家庄、张家口、唐山、秦皇岛、保定、沧州等城市就收到了共计近1000份骨灰撒海申请。

“然而,与传统殡葬形式相比,实行骨灰节地生态安葬者在全省的死亡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很小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入土为安、厚葬等思想,要在短期内改变还很困难。”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受传统观念影响,目前我省节地生态葬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去宣传、去推动、去倡导,也需要有人率先垂范。

为了改变节地生态葬“曲高和寡”的局面,近年来,我省多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推行新的形式让逝者安息,让生者的缅怀有处安放。

唐山对海葬实行惠民政策,凡具有唐山户籍的城乡居民去世后海葬,均免除海葬基本费用,两名家属可携带骨灰参加海葬活动。为解决骨灰撒海后亲属无处祭奠问题,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骨灰撒海的认同感,唐山市殡葬管理处在官方网站建立了网上纪念馆。

另外,古中山陵园在2013年落成“海葬纪念碑”,将海葬者的名字免费镌刻在纪念碑上,2014年又免费为100位无人认领骨灰的逝者举行了安葬仪式,并建造起“石家庄市慈怀园”,安葬无主骨灰。

“要让节地生态葬这种小众选择成为广大群众的主流意识,最关键的还是要持续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齐超认为,要在全社会营造文明殡葬的氛围,让民众认识到很多传统殡葬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尽孝道、丧葬时一切从俭。

张齐超建议,公益性墓地尤其是生态安葬墓地要体现天人合一、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可在公墓附近建孝道园、祠堂等,融入文化传承,保存逝者生平的同时,让生者可以祭奠。“此外,还应该加大优质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力度,增加生态安葬奖补,这样才能够增强生态安葬的吸引力。”

2019-04-10 融入到大海中,安息于树林间,长眠在花丛里…… 1 1 河北日报 c129635.html 1 生态安葬,殡葬新风渐入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