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1版:头版

父辈与子辈:红色的接力

——西柏坡蹲点手记

4月5日,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闫青海(左)正在为女儿闫文彦讲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帮助她充实讲解内容。记者 霍艳恩 张 昊摄

蹲点调研

□记者 白 云

西柏坡村很大。

“灯光里曾有一些胸蕴峰壑的影子,在一个年代里,创造了另外一个年代。”

西柏坡村又很小。

包括耕地在内,面积也就40个足球场那么大,只有86户人家,276人。村子小,聊着聊着就会发现,谁和谁原来是父子,谁和谁竟然是父女。

采访中,我强烈地感受到,红色情结,是这个小山村中代际之间最重要的传承。

闫儒魁、闫文进父子:当干部,就是个吃苦的活儿

1948年秋,西柏坡村的农民闫儒魁挑着一担黄豆穿过一片芦苇地,在狭窄的田埂上遇到两个小战士迎面而来,想让闫儒魁给后面的首长让路。

正当闫儒魁进退两难时,首长说,小鬼,咱们给老乡让路!

说话的人高个子,挺和善,一看是个大干部。擦肩而过时,侧身让路的这位首长问闫儒魁:“老乡,你这挑子很重吧?”

党中央离开后,西柏坡的秘密公开,看到了毛主席照片的闫儒魁才确认,当年给自己让路的人是谁!

如今,闫儒魁已经过世多年,他的儿子闫文进也73岁了。在给我讲述当年他父亲的这段故事时,老人仍是热泪盈眶:共产党是惦记咱老百姓的党,跟着这样的党干,带劲!

闫儒魁是党员,解放前就是村干部。他尽心尽力为党工作,事事带头走在前面。1956年,滹沱河发大水,他带人去守大坝,半个多月没回家。

1971年,闫文进从部队上退伍回村,被选为村干部。父子间曾有过一次长谈。

“村干部可不好当,文进,你可想好了。”

“有什么难的?”

“凡事要干在头里,好事要站在后面。”

闫文进当村干部20多年,占便宜的事一点不干,干活却要多干。 “往山头上挑粪,一天要比别人多挑五六趟,还不记工分。”

改革开放后,村民到水库捉鱼摸虾,出摊做小买卖,生活大有改善,但闫文进忙着村里的事,没有时间去自己挣钱。到2005年不再担任村干部时,他家一直没能进入村里万元户的行列。

“我记着父亲的话,当干部,就是个吃苦的活儿。”

闫青海、闫文彦父女:西柏坡的故事讲不厌

4月5日,73岁的闫青海一出家门,遇上几位游客跟他打听西柏坡的事儿,闫青海正了正头顶上的白毛巾,来了精神。

“是董必武夫妇救的我。”这样的话,闫青海一年要重复很多遍,不管游客提出什么样的细节追问,他都不烦。

1947年,董必武夫妇在西柏坡村工作。1岁多的闫青海患痢疾治不好,家人把他放在碾盘上,准备天黑埋了。路过的董必武夫妇发现闫青海的嘴还在张合,就把他送到了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28岁的解说员闫文彦介绍董必武旧居时,都要讲这个故事,她会比别的解说员多说上一句:这个被救活的孩子就是我的父亲。

改革开放后,闫青海做批发布料生意成为西柏坡村第一个万元户。2014年,闫文彦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毕业成为西柏坡纪念馆的一名解说员。

40分钟的解说词,闫文彦每天要讲上三四遍,但每次讲,依然会有新的泪点和动情处。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父亲一说起共产党就那么激动?不懂为什么西柏坡的老百姓那么支持共产党?更不懂为什么我们这个小山村天天会有那么多的游客?现在全都懂了!”

闫文彦说,每一次讲解,她都用心去讲,每一次讲解,对自己都是一次教育和洗礼: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西柏坡的故事讲不厌!

闫庆芳、闫泽世父子:做大红色旅游,让更多人爱上西柏坡

56岁的闫庆芳收藏着拍摄跨度长达38年的数百张照片,它们记录着西柏坡村的变迁。

1981年,闫庆芳买了一台海鸥相机,在西柏坡纪念馆前开始摆摊照相,成了村里最早一批吃红色旅游饭的人。

去年,闫庆芳家4层楼的圣业宾馆开业,这是西柏坡村农家乐的“升级版”,能接待百人的团队。这一年,22岁的儿子闫泽世也从邯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

这个7岁就会洗照片的孩子,刚从北京一家四星级酒店实习回来,现在跟着家人跑旅行社拓展客源。过些天,他准备到郑州考察业务,琢磨点年轻人感兴趣的项目,填补村里旅游的空白,“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也爱上西柏坡!”

村里像闫泽世一样学旅游管理的大学生有好几个,毕业后大都回来子承父业干旅游了。

“我们干成什么样,西柏坡将来的红色旅游就是什么样!”闫泽世说。

2019-04-12 ——西柏坡蹲点手记 1 1 河北日报 c130030.html 1 父辈与子辈:红色的接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