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6版:文体

濒危地方剧种如何唱出“新曲”

永年县西调剧团在乡村演出经典剧目《潘杨讼》(资料片)。李秋凤供图

□记者 龚正龙 见习记者 桑 姗 刘秉鑫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出通知,计划组织编撰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我省有25个地方剧种入选。像这样大规模地集中组织全国地方剧种编撰,在我国近年的戏曲工作中尚属首次,对推动我省的戏曲保护和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让梨园老树再绽新花,依然任重道远。

留住戏守住味儿 —— 让戏曲始终“有戏”

河北梆子、评剧、丝弦、坠子戏、东路二人台、老调、西调秧歌、四股弦、武安落子、河北乱弹……如果在我省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地方剧种,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远远谈不上鲜活,而更多地存在于历史记忆中。

深泽县是北方坠子戏的发源地和中心。2008年,以深泽县坠子剧团为代表的北方坠子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剧目已经失传,再唱已不是那个味儿了。”深泽坠子剧团团长王小亚告诉记者,深泽县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以京剧念白发音为准,曾留下《包公出世》《回龙传》等经典剧目,传统剧目多达200多部,但如今境况堪忧,经常排演的戏仅有20多部。

剧目失传,曲调走味儿,这种状况,在小剧种身上表现得很普遍。据省艺研所对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的最新统计显示,我省现存戏曲剧种数目仅剩36个,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有西路评剧、罗戏、小落子等12个剧种消亡,失传的剧目则更多。

从戏曲自身来说,要发展就得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继承传统,守住传统精髓,二是要大胆而合理地创新。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下戏剧舞台上,人们迷信大制作,过分追求服化道等外在形式,致使许多戏反而越来越多地淡化着剧种风格和特色走向同质化。

“守住戏,不仅是留住独有剧目,更核心的是要捍卫戏曲的根本,也就是艺术自身的特色。这样创新才有意义,不能啥时髦元素都往戏里硬塞。”张北县百灵二人台艺术团团长魏占举告诉记者,尽管道路难走,但近些年来,剧团还是恪守艺术特色底线,努力创排新剧目,如《大家小家》《替我看看冬奥会》等,突出了地域特色、家乡味儿。

盘活团体留住人 —— 让剧团持续焕发生机

与戏曲紧密相联的,自然是剧团,但当前我省剧团的境况普遍欠佳。如何盘活剧团、如何走市场、如何留住人才,一直困扰着剧团管理者。

“演员断档严重,走的走、退的退,老龄化严重,年轻的上不来……”剧团越来越养不住人,是永年县西调剧团团长李秋凤这几年最深的感受。她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现阶段困扰西调剧团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少、招人难。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慢,培养周期长,十年八年才学成,目前剧团在编员工有十几个,有了演出,还要向其他剧团借演员,“很多年轻演员,因为待遇太低,离职手续都没办就跑了……”

不仅西调,四股弦、武安落子、万全秧歌、保定老调等剧团均被此困扰。这些年来,由于人才匮乏,再加上机制问题,导致我省很多基层院团缺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留不住,大批县级剧团的很多演员并非科班出身,因“人才荒”而衰落甚至最终解散,一些地方剧种与院团,后继无人,濒临灭绝。

人才瓶颈的背后反映的是机制问题。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惠芬说,县级多数剧团为自筹自支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方面的困难,剧团除演出人员外,已无力负担经费、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等艺术创作人员的工资。而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更是生存在温饱线上,尤其是人员得不到经济保障,就吸引不到人才,会陷入恶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这种艰难境况直接导致剧目生产欠缺,让小剧种、小剧团愈加陷入边缘化境地。“难登堂入室,市场又走不好,咋办?”王小亚认为,尽管有些地方剧种和剧团通过政府扶持,焕发出了新生机,但由于全省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他呼吁,要从更深层面寻找好办法,构建起长效机制。

培养受众涵养生态 —— 让戏曲恢复“造血”功能

“戏曲深深植根于民间,这形成了中国戏曲自古至今的艺术生态。”采访中,赵惠芬认为,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快节奏的生活步伐、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等,对当前戏曲文化生态形成冲击。

“演出市场不景气、观众大量流失、戏曲传播途径受局限……想让濒危地方剧种焕发生机,还得从整体上对传统戏曲文化生态进行涵养,培养广泛的受众群体。”我省许多戏曲专家表示。

目前,许多措施正是针对戏曲文化生态的涵养,譬如近年火热开展的“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活动。2017年,我省安排资金1600多万元,开展送戏下乡7000多场,惠及群众1000多万人次。2018年,以全省“双创双服”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深入实施为契机,省级财政投资100万元为10个深度贫困县购买戏曲演出400场。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妹芝建议,设立“戏曲进校园”专项经费,对这项工作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

国家引导支持、全省积极扶持、各地努力行动——不仅“输血”,还致力于涵养戏曲生态,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我省特别注重挖掘培养乡村戏曲人才,通过建立“结对子 种文化”等工作机制,鼓励专业院团、文化志愿者同农村开展结对帮扶,组建一批农村戏曲团队,建设“不走的文化队伍”。

“不能只满足于送,还要让人们愿意掏钱买票看戏。”武安平调落子剧团团长郝存斌建议,政府部门通过推出优惠力度大的惠民演出票,吸引观众看戏,同时扶持剧团努力创排与时代结合紧的新戏,并采用现代传播手段打开渠道,在舞台演出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激发传统戏剧焕发出新生机。

2019-04-17 1 1 河北日报 c130700.html 1 濒危地方剧种如何唱出“新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