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大名之名

大名古城复原图

大名县运河故道旧址

□梁 勇

大名之名,鼎鼎大名。

说起东汉的运河利漕渠、平虏渠,不得不说其发祥地邺城;说到唐代的永济渠,就不得不说河北道治所魏州(今大名一带);说到北宋的大运河,无人不知大名府。加上一部经典小说《水浒传》,让大名府名扬天下。

每次前往大名,我都要到其故城的遗址,临风凭吊逝去的岁月,追思古代运河的风帆,并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在运河畔留下的那首华丽诗篇。

小时候常听大人讲大运河和大名府的故事。在我心目中,大名府是和北京城一样有水的大城市。大学毕业后,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我终于有机会造访了大名府城,亲自踏勘卫运河,凭吊大名府遗址,时时感慨着历史的沧桑与文明的变迁。

君不知,在如今大名县城的东北数公里外,黄沙掩埋了一座“东方庞贝城”,那就是运河畔的一代名城——北宋北京大名府。这座故城,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晋书》记载,前燕置贵乡郡、贵乡县,即此。隋朝修永济渠,从城外穿过。因这段运河始于春秋卫地,后世改称御河为卫河,沿用至今。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此为魏州置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河北道,魏州为其治所,成为河北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中宗时河北道辖区范围广大,每日往来粮船、商船、水师战船3万余艘。各地大米、食盐、丝帛绸缎及日杂用品等货物在魏州集散,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漕运兴旺。

每次前往大名,我都要到其故城的遗址,临风凭吊逝去的岁月,追思古代运河的风帆,并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在运河畔留下的那首华丽诗篇。

唐天宝年间,李白沿永济渠(大运河)游历至此,写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历史的风云变幻,运河的舟楫沉浮,书写着魏州城的沉沦兴废。安史之乱后,魏州城就成为河朔南部藩镇割据中心之一。五代时期,这里更成为藩镇势力争夺的重心。相传晋王李克用临死前,嘱咐儿子李存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消灭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威胁;第三就是饮马永济渠,消灭后梁朱温。911年,李存勖在河北高邑打败朱温50万大军,乘胜北上,攻破燕地,活捉刘仁恭。九年后大破契丹,稳定北境,公元923年灭后梁朱温,统一北方,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年号“同光”,史称后唐。不久迁都洛阳,兴唐府成为后唐王朝的陪都。

洪水退去,大名故城遗民在故土上重建家园,渐成村落、城镇与城市,人们以记忆中的地名与位置为其命名,负载着深深乡愁和情感。

北宋时期魏州声名颇为显赫,富弼、包拯、寇准、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均曾在此为官。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寇准罢相后,“知天雄军”,受命守魏州。辽国使臣过此,故意挑衅问:“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寇准凛然回答:“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意思是:此乃北方门户,须我坐镇。相传寇准还特意撰联:“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望天雄。”从此“北门锁钥”名扬天下。此后,魏州名字虽然几经变迁,却依然保持着其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地位。

宋庆历二年(1042年),为抵御契丹南下,朝廷设“北京大名府”为陪都之一。在宰相吕夷简主持下,对北京大名府改修外郭,耗时5年,使大名府成为防御辽兵南侵的北大门。《水浒传》中说大名府“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并不夸张。

大名作为北宋陪都,政治和军事上对抵御辽兵入侵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上,依托御河水上航运之便,作为重要码头与物资集散地、粮储中转站,税收在四京中仅次于都城开封,尤以茶马互市和蚕桑丝纺织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宋史·地理志》记载,河北东路“蚕丝、织纴之所出”,其中花、平、棉等为贡品,“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世人皆知宋徽宗赵佶好字画,其作品以绢本为多。其所用之绢几乎全部为河北所产。他曾诏曰:“宫中所用之绢,唯河北两路所产。河北两路不逮时,京东道可代之。”

魏州名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仅被北宋王朝建为陪都,历史上还有两位伪皇帝建都于此。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于魏州筑坛,僭称“大圣周王”,改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建都置百官。靖康之耻,北宋王朝灭亡后,金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府。元代这里成为大名路总管府治。在河北人郭守敬主持修通京杭运河后,大运河主航道裁弯取直,但大名府通过卫运河的漕运依然繁荣。

明建文三年(1401年),就在燕王朱棣“靖难之变”的战火中,漳、卫两河洪水暴发,将大名府城和来不及逃走的官民掩埋在三四米深的黄沙之下,结束了这座古城的千年辉煌,数十万人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

洪水退去,大名故城遗民在故土上重建家园,渐成村落、城镇与城市,人们以记忆中的地名与位置为其命名,负载着深深乡愁和情感。如大街、鱼营、前东门口、营庄、铁窗口、沙堤等,村周围古城墙尚存,前东门口有几十户村民就居住在地势较高的老城墙上,于是有了奇特的地名“城上”。每次登上黄土掩埋一半的残垣断壁,仿佛听到悠远的历史回声。大名府故城遗址,成为完整保存在地下的一座名城。2006年,大名府故城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故地,历史悠久,早在曹操开凿白沟、利漕渠之前的数百年,就是一方胜境。

大名故地,历史悠久,早在曹操开凿白沟、利漕渠之前的数百年,就是一方胜境。《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游苴台(今大名沙麓山),狩猎时由六头鹿驾车,“白鹿一牾椉逸出走”(其中一头鹿逃逸),穆王以五鹿驾车追赶。由此苴台称“五鹿城”。后来周穆王再次北游,“舍于五鹿”。

“大名”之名,源于春秋。《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率太子申生和毕万等人灭掉霍国、耿国、魏国,献公把魏地赐于毕万,占卜语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毕万之“万”与其封地“魏”,真乃“大名也”。

战国时此地为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所以西汉置“元城县”。说到元城县,不得不说诞生在这里的王莽及其姑母王政君家族。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王莽紧锣密鼓创建新朝时,遣堂弟王舜向太后索传国玉玺,王政君不禁痛骂王莽。《汉书》记载:“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怒骂之并将玉玺砸在地上,使传国玉玺崩了一角,也留下了“狗猪不食其余”的成语。

王莽篡汉建新朝的闹剧,很快就在农民起义浪潮中收场了。东汉时期,魏州成为邺城的东辅名城。漕运成为统治者必须重视的战略需求。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建都邺,为剿灭袁绍余部,北驱乌桓,开凿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北方运河。其中利漕渠开凿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引漳水自河北曲周南,东至今大名西北,入白沟,沟通邺和四方的漕运,故名利漕渠。这些人工运河的开凿,成就了河北平原最早的漕运河网。

隋炀帝时,开凿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魏州依靠永济渠水道繁荣起来。隋炀帝乘船巡游,赐名“御河”。永济渠在魏州有多处码头和渡口。

魏州自古为战略要地。武则天以周代唐,一代名臣狄仁杰曾受命在魏州抗击契丹南侵,为武周王朝北境平安写下辉煌的篇章。狄仁杰力劝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儿子,就在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王朝后,从魏州走出来的姜师度成为唐代完善运河体系的一代能臣。他任河北道巡察,兼支度营田使。因为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杰出成就,被称为“一心凿地”的名人。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自立称王,首次升魏州为大名府。“大名府”之名始于此。此地人文璀璨,名人辈出。诸如辅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郭元振,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的名将李继勋,元代散曲家王鼎,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基命和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大臣黄立极,清代考据学家崔述,中国共产党早期女革命家、北方妇女运动先驱和工人运动领导人郭隆真等,都是大名人。

如今大名“宋府明城”规划正在实施,运河景观风貌也在恢复中。千载大名府、百年运河城,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春天,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1401年,唐宋名城大名府城被洪水埋于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挥“具奏朝廷”,在艾家口镇北筑新城。新建的大名府城,箭楼宏大、街道繁华,明代为大名府、清代为三省总督府,新中国成立后,曾建大名市、大名专区,挟“枢毅中原,襟带齐鲁”之势,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朔重镇”。“大名好城墙”是冀南著名的古建筑标志。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城门上建有层楼,“三楼鼎峙”,“尤壮观瞻”,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分别名“体仁、崇礼、乐义、端智”。庄重高大,雄浑古朴。城内有大名府衙、元城县衙、大名县衙和府县文庙。运河北去,故道沧桑。如今卫运河依然从大名城东穿过,护卫着大名古城,舟船辐辏、河运繁忙,两岸集镇繁华。如今,在大名尚留有铺上村、程营村、尤村、老堤北村等老河道及部分码头遗址,唐堤宋迹,斜阳草树,彼黍离离。

大名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胜迹众多,历代大名人,也都十分珍视历史文化传统,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新时代,大名县委、县政府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修复明代大名府古城墙,复建大名府县衙署、文庙。还在北京大名府故城遗址附近复建狄梁公祠,创建石刻园。

狄梁公祠是为纪念唐代武周著名政治家狄仁杰所建。696年(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契丹进攻中原,狄仁杰临危受命,出任魏州刺史,用疑兵计巧退敌军。魏州人民感其恩德,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为狄公修建生祠,后因战乱而毁。811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感狄公之德,于原址重建祠堂及碑。今只留碑刻,高4.46米、宽1.46米,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记述狄公政绩和重修此碑经过。

大名石刻园收藏展示历代石刻珍品。其中何进滔德政碑,原矗立于大名故城遗址双台村,开成五年(840年)立,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撰并书。碑座赑屃56吨,八龙戏珠圆碑首,碑重约40.3吨。《金石录》记载:“(何)进滔事迹固无所取,而柳公权书法为世模楷,此碑尤雄伟。”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大名府尹梁子美(《水浒传》中梁中书原型)将碑磨去原文,改刻成“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故称“五礼记碑”。石刻园中还保存了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的《马文操神道碑》、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摹刻南宋的《朱熹写经碑》以及大量历史名人的墓志、碑碣数十通。

如今大名“宋府明城”规划正在实施,运河景观风貌也在恢复中。千载大名府、百年运河城,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春天,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今年,大名县的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计划新开工项目40个,竣工投产项目20个,谋划储备超亿元项目90个,实现有效投资100亿元。历史的明眸,不止一次眷顾这里,而大名的声名不止载于史册,更将抒于当代,续写未来。

(本文图片均由刘正其提供)

2019-05-10 1 1 河北日报 c133152.html 1 大名之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