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用现实构建幻想

——评汤素兰《犇向绿心》

□舒 伟

在历经12年的构思和酝酿之后,作家汤素兰让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绽放出烂漫的花蕾——这就是她最新奉献给少儿读者的童话小说《犇向绿心》(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这部作品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尤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繁衍的农耕文化,涉及乡村土地的耕耘、稼穑农作,以及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生活和生产实践所创立的24节气。与此同时,作品通过少年主人公的眼光直面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者采用亦真亦幻的童话艺术讲述了一个情系苍生的传奇故事,实现了别具童趣和审美价值的中国童话书写。

《犇向绿心》讲述少年田犇与一头过世黄牛的奇缘,以及由此引发的传奇故事。小区和小学关联着男孩的家庭和校园生活,而与生活在云岭乡村的外婆的联系,则联结起男孩视野中的城市与乡村,呈现了城乡面临的变革和问题,更拓展了男孩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空间。就男孩所见,城区中被称为城市“绿心”的小山包正在被挖掘机和推土机吞掉,以便修建商业大楼。学校被师生称为“百草园”的绿地也将被改为停车场,以解决教职工停车难的问题。在远方的云岭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能够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日子一长,梯田也都荒芜了。年过七十的外婆身子骨还算结实,一定要守在村里,陪伴长眠于山上的外公。外婆自己在菜园种了一些蔬菜,然而挖土掘地的体力活已经让外婆力不胜任了。故事的前因后果,通过少年主人公的自述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自如翔实,贴近当下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同时又引导他们进入平常不熟悉的乡村生活。

作为童话叙事,重要的改变来自母亲家族珍藏的骨雕黄牛摆件。这是男孩外公祖上代代相传的一件宝贝,如今就卧在主人公家中书房的写字台上,与母子俩朝夕相伴。相传外公爷爷的爷爷养了一头黄牛,它任劳任怨地耕田犁地,干了一辈子农活,黄牛死后,不忍相忘的祖辈花费极大心血将黄牛之骨雕刻成黄牛塑像,与它生前的模样毫无二致。事实上,这骨雕之牛承载着一生勤劳耕作的黄牛的魂魄,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惊蛰之夜,奇迹出现了,蛰伏多年的骨雕黄牛苏醒了。黄牛被带回云岭故乡,大展神威,耕田犁地,使荒芜衰败的村落重新繁荣起来。与此同时,在神牛的帮助和田犇等人的努力下,老师们的停车问题也得到解决,“百草园”不仅得以保留,而且锦上添花,种上了来自云岭的秧苗,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了与稻谷相关的知识。

故事最感人之处无疑为惊蛰之夜骨雕黄牛的苏醒,以及黄牛的归乡。奇迹的发生源自黄牛对土地根深蒂固的眷念、对故人难以割舍的眷念,是对云岭故土的深情召唤的呼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正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骨雕之牛在惊蛰时令猛然苏醒,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烈愿望的满足。那无边的怀念之情深埋心中,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旦念想成真,将释放出难以想象的洪荒之力,创造人间奇迹。

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是童话叙事历久弥新的根本保证。童话作家乔治·麦克唐纳这样论及童话奇境: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国度,“但这个国度必须与更广大的、真实的世界的道德和伦理法则相契合”。在漫长的岁月中,童话故事不仅映照出人类内心世界的无意识活动,而且映照出民族文化的时空背景,映照出时代的风貌与变迁。值得注意的是,童话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往往受到人们的忽略,使童话被误认为纯粹的包含神奇因素的幻想故事。事实上,童话具有积极的建构性社会功能,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犇向绿心》构建了童话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致力于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最美好的东西结合起来,揭示了童话叙事具有的微妙和包容:既保持童年的纯真和纯情,又借助幻想超越童年的局限,进入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去获取有益的人生体验,去认知现实世界的本质。

2019-05-10 ——评汤素兰《犇向绿心》 1 1 河北日报 c133164.html 1 用现实构建幻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