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一生所爱,山河故人

——读韩浩月《世间的陀螺》

□刘 敬

《世间的陀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是专栏作家韩浩月的最新散文集。作者在书中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情绪涌动又克制、隐忍。笔者与作家同龄,且经历相仿,脾性相若,从一个家乡的“逃离者”到“批判者”,终至成为一个“回归者”,其间的笑与泪,哀与愁,痛与忧,皆可谓感同身受,犹似作家在不知不觉中也为我的故乡和亲人立了一个小传。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若想一口气读完,则更需有忍痛揭疤、注目创痕的坚定与果敢。因为,作家笔下那个在年轻时离开故乡,却又无法找回出发原点的“陀螺”,仿佛就是你,就是我,而不仅仅是作家的自画像——人到中年,更是脑壳沉重,身体肥硕,且“全部的责任与理想,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跌倒,因为只要跌倒一次,就有可能没法再站起来了”。

如果说,作为时评人,韩浩月每每嬉笑怒骂,皆见胆识,旁征博引,学问尽显,那么,这本非虚构散文集,则真情灌注,若冰底流水,将澎湃汹涌隐逸于字里行间,把矛盾冲突消解于理性思索。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曾经的穷困、闭塞与苦难,那些“让人不喜欢的死板、固执与呆滞”,恰恰是当初我们选择逃离的理由。但古老的乡村同样“也有让人喜欢的人情、道理与规则”。敢于直面亦愿意坚守的四叔像美玉一样温润善良,“身上仿佛总有一圈无形的和煦光芒,让人不自觉感到亲近”,似乎也只有他这枚“笨拙的陀螺”,能真诚又郑重地说出“如果我们整个大家族,每一个人都能活得好好的,我哪怕死也没关系”这如闪电般照亮作家童年世界的肺腑之言。而又有多少父老乡亲,能像三叔一样,心甘情愿地守在偏僻的村庄?经过二十年岁月的洗礼,作者终于了悟,三叔守住的“是一份他自认为珍贵的情感,还有他觉得温暖的情境”。可是,那一份源自内心的对故土田园的热爱与焦灼,疼痛与不舍,愤怒与挣扎,岂是三言两语即可道尽的。

作者由衷慨叹:“对许多人来说,乡村是一枚烧红了的烙铁,在一具具鲜活的生命上,盖下深深的烙印。无论过了多久,这个烙印依然会隐隐作痛,哪怕后来进入城市,拥有了所谓的风光生活,这些人身上的悲剧烙印,也不会轻易撤退、轻易愈合。”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但当功成名就之时,又有多少人不是极力回避过往呢?作者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写悲伤、苦难,甚至写无助之痛、悔愧之心,都是理性的、冷静的、克制的,除了大胆的诘问,更有深刻的反思,让人看到苦难之上盛开的希望之花。

“故乡是一杯烈酒,不能一饮而尽。”韩浩月坦言,想通过文字来梳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厘清与故乡之间的距离,并尝试在亲人与故乡之间,重建一种更持久的联系。作家深情款款,从时间深处打捞起记忆的星辰,叙写往事,刻画乡村,描摹至亲,通过简洁、朴质而又细腻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故乡大埠子几十年来的沧桑变迁,父母乡邻的悲欢愁怨与多舛命运,以及自己从含恨出走到带泪回归,其间的心灵成长历程。正如作家在《自序》中所言,一枚陀螺的勇气,源自它所经历的疼痛;同样,它的释然,也来自对过往深切的理解和深情的拥抱。

2019-05-10 ——读韩浩月《世间的陀螺》 1 1 河北日报 c133165.html 1 一生所爱,山河故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