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父亲的遗产

□白振忠

1919年农历正月初八,父亲出生在灵寿县漫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跟着爷爷在家务农,还在农忙时外出打短工,补贴家中生活。爷爷病故后,父亲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培养了坚韧不拔、勤奋纯朴、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

全面抗战爆发后,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抗日积极分子和村农会干部。从入党那天起,父亲就把自己交给了党,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周围群众加入党组织。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情况多么紧急、形势多么危险,他都认真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随着工作能力的提高,他先后担任区、县党政部门领导职务。

1975年,父亲因病申请休息。在休息地的选择上,组织上考虑老家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自来水,特别是医疗条件差,要安排父亲在县城休息并准备了住处。但父亲为减轻国家负担,毅然回到阔别38年的老家漫山村,住进了他参加革命前住的老旧房屋。只要天气晴好,他总是挎个粪筐外出拾粪,不同的是,他拾的粪总是就近倒进生产队的农田里,从不要任何报酬。

家乡落后面貌是父亲的心病。休息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老家的落后现状。一是发电,利用水库淘汰的一台水轮机,经过整修,办起小水电,让全村住户点上了电灯。二是架桥,村子分为两部分,中间隔着一条很深的河谷,往返要下沟和爬坡,到了雨季就不能通行。父亲多次和村干部研究,并亲自跑县交通局介绍情况,争取项目,请求支持,终于在河谷间建成一座大桥,解决了乡亲们交通不便的问题。三是引水,父亲经过考察,建议利用山间的自然落差,铺设管道,引山泉水进村,让全村人吃上了纯净天然的“自来水”。每每提到这些,村干部和乡亲们就十分感动,动情地说:“老白离休了,还时刻想着党和国家的事,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不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建设时期,父亲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时时处处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

抗战时期,由于环境特别艰苦,父亲落下严重的胃病病根,经常疼痛难忍。到横山岭水库工作后,父亲胃病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但他没有按照上级安排到条件好些的大医院检查,而是选择了离单位较近的县医院陈庄分院,住的是普通病房,打开水、清理卫生都是自己干。弟弟去看他时,早上到茶炉打开水,排着长长的队伍,好容易排到了,父亲叫他到后边来,先让其他人打。因为人多、锅炉小,一炉水不够用,弟弟只好等第二炉水。

父亲心里想的都是群众。不论在县里或水库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总是想方设法为有困难的群众解决问题。

困难时期,公职人员粮食实行定量,父亲每月24斤,其中细粮8斤、粗粮16斤。每月找父亲谈工作、反映情况的人多,有的到了饭点他就留下一起吃饭,都是从自己的定量中扣除,经常是本月要吃下月粮,特别是细粮基本都招待了这些“客人”。一次弟弟去看他,吃饭时父亲给弟弟买了一个馒头一个窝头,有个叔叔和弟弟开玩笑说:“老爷子还给你买窝头?”这时,父亲端着两个窝头走来,叔叔扮个鬼脸走开了。食堂的师傅感叹道,每月父亲能吃饱饭就不错啦,就别提吃细粮了。

父亲一生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原因搞特权,不以工作便利谋私利,并且教育家人也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手段占公家便宜。

1953年我和哥哥到县城上学,放学后自己走回家,路过县人民礼堂门前,熟悉的看门伯伯偶尔让进去看几分钟“戏尾巴”。父亲得知后,严厉批评说这是搞特殊化,禁止再去。

父亲在水库工作期间,我们去看望他,吃饭都是用他的饭票结账,和他合住在窄小的办公室兼宿舍里,不给单位增加任何麻烦。父亲离休后,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还经常力所能及地参加公益劳动。有时身体不好,请医生诊治,赶上母亲也需打针服药,他自己的按照规定报销,母亲用药全部自己付钱,不能和他的药费混在一起,不能占公家便宜。

上世纪60年代,农村征兵出现低潮,父亲支持我参军入伍。临走时母亲嘱咐多来信,免得家里惦记。父亲却说,有事就来信,没事就不要来信,要专心学习训练,早日掌握本领。1968年我被提拔为干部,准备买一块手表,征求父亲意见时,父亲答复:“工作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要买。”

随着我们的工作变动,特别是担任了领导职务手中有了一点权力后,每次回家探亲,父亲总是嘱咐我们,要运用好组织交给的权力,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如今,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一直鼓舞和鞭策着我们。我们为有这样一位清正廉洁、品格高尚、一心为公的父亲而欣慰和自豪,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遗产,激励我们坚定跟党走,清白做好人,勤奋干工作,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

2019-06-14 1 1 河北日报 c138079.html 1 父亲的遗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