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社会

多方合力解“心病”

——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下)

新华社资料图

□见习记者 霍相博 记者 张淑会

“咚咚咚”,省会某高中高二学生陈星轻轻敲开了学校心理活动室的门,心理辅导老师司建峰笑着迎他坐到自己旁边,两人“随意”地聊了起来。

“2018年,陈星被确诊患中度抑郁症。前不久在医院的建议下重返学校,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监督定期服药,并进行心理辅导。”司建峰说,现在,陈星已停止了服药,学习生活基本上也恢复了平静,但他有空闲了仍会到心理活动室来聊天。

如何治好像陈星这样的青少年“心病”,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

治“心病”需家庭学校等形成合力

“当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对方式问题和主观幸福感缺失等,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疾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依靠家庭、学校、医院或个人单方面的努力,都无法解决好。”司建峰告诉记者,要让孩子们心灵充满阳光,家庭、学校、医院等社会各方都有责任,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有了心理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装的”,既不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也不和学校老师沟通交流。有的家长认为这对孩子不是什么好事,怕说出去孩子会受到歧视,影响以后的成长,即使找了医生也不让学校和老师知道。有的学校和老师则觉得这样的孩子管起来太费事,加之教学压力又大,就干脆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或送医院治疗。有的家长则是有病乱投医,到处找人咨询、看病,却不愿接受正规治疗……

“这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恢复以及今后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司建峰说,尤其是对那些心理问题较严重孩子的转介咨询带来了很大麻烦,严重影响了孩子接受更及时有效的治疗。

为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强、规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据了解,目前,我省很多学校都建设了专门的心理活动室,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放在与知识教育同等的地位,没有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把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作为常规的教育项目等。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其品质、性格、健康的心理状态都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面向家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发展学知识的培训学习,同时还应广泛开展亲子活动,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能力,引导家长主动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要让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得到及时正确救治,司建峰建议,应建立良好的患者转介机制。就抑郁症而言,其表现多样,需要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形成协作模式,做好患者转介,提高诊疗效率。如有些孩子处于疾病前期,并不想去医院问诊,学校、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提供时间相对充足的心理疏导服务,做好疾病前的早期干预。若情况严重,就转给医疗机构,等情况好转,需要心理疏导时,医疗机构再转介给咨询机构。

此外,还应积极促进学校和心理专业医院、心理专业机构等沟通对接,建立健全制度化通道,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后续治疗不断规范化。

青少年患“心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果不早发现早治疗,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不仅影响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形成,还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会造成自残。有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很好治疗,还将影响到成年,造成劳动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劳动力。

晓静是省会某中学的一名中学生,平时性格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因此,她的父母对晓静寄予了厚望,平时关注和交流最多的是学习成绩,很少注意晓静的情绪变化。

直到有一天,晓静因“失恋”服用大量安眠药试图自杀被送往医院抢救后,她的父母才知道晓静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个月来,晓静因与男朋友“分手”,饱受心理折磨。

据介绍,心理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都有一个从浅到深、从轻到重的发生发展过程,大概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问题”和“神经症”三个阶段。

“抑郁、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李素水说,从“分手”到“自杀”,她的父母并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变化,或者说是对孩子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晓静不至于发展到这么严重。”

有研究显示,至少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第一次发作都在14岁之前。李素水介绍,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常常忽视或不懂得识别等原因,不少孩子是有了明显症状后才被发现,但此时已经变得难以诊治。

如何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李幼东提醒大家,平时要留意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现,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当孩子出现以下现象时,就有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平时表现勤快的孩子变得懒散起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大脑反应迟钝;突然出现贪食或厌食现象;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严重下降等。

此外,青少年如有心情不好、不高兴的现象,家长应认真对待。“这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耐心倾听、答疑解惑,切忌乱猜测、乱指责。”李素水解释,通过合理的沟通方式,设身处地地解答孩子的疑惑,可以及早消除不良情绪。相反,糟糕的言语交流只会激化矛盾,让孩子的情绪跌入低谷,让情绪问题转化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重视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对孩子日常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是治疗青少年心病的一剂良药。”李幼东特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理性、阳光的生活态度,这就相当于帮孩子脆弱的内心建立了一个“保护装置”。

当然,对学校和家庭来说,还要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日常教学、生活中,通过心理辅导来抚平孩子们不安的情绪,呵护孩子们脆弱敏感的心灵,从而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2019-06-24 ——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下) 1 1 河北日报 c139336.html 1 多方合力解“心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