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6版:经济

“空心村”如何变成产业村

——在尚义县十三号村

□见习记者 曹思宁

十三号村位于尚义县南壕堑镇,土壤贫瘠,农业发展落后。2008年,原本200多人的十三号村仅剩28人,空心化率接近90%,年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

十年后,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人均收入达8200元,村民全部脱贫出列。十三号村还在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入选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十年间,这个村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近日,记者走访十三号村,探访这个“空心村”的治理之道。

回乡来创业,治理“空心村”

身穿迷彩服,黝黑的皮肤中透着高原红——自称“返乡打工仔”的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万河,向记者讲起了村庄的变迁。

十三号村全年无霜期仅有三个多月,只能种一季粮食,靠种地,村民一年到头也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很少有人返乡生活。

为了村庄的希望,姜万河在外打拼多年后,决定回乡改变村庄落后面貌。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困,年仅十七岁的姜万河就进城打工,虽然赚了一些钱,但每次回家时看到空落落的村庄,心里都不是滋味。

姜万河不甘心家乡就这样落后下去。2009年1月,姜万河毅然返回了十三号村,并报名参加了当年村委会换届选举。

“年轻人都往外跑,你怎么还回来呢?”看到主动返乡的姜万河,村里的老人疑惑不解。

“我要改变十三号村的落后面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姜万河说。看到他踌躇满志,村民选举他为村委会主任。不久,他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离十三号村不到十公里,就是大青山省级森林公园。在大青山脚下长大的姜万河,知道山上每一处都蕴藏着宝贝。夏秋季节,他带领村民上山挖掘野菜与中药材,发展牛羊养殖。但随着环保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大,姜万河意识到,带领村民致富,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守着大青山这个聚宝盆,不怕发展不起来!”姜万河决定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

2012年,张家口草原天路开通。看到那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姜万河心里有了方向:“十三号村挨着大青山,在草原天路西线末端,我们也能发展旅游业!”

整合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旅游

“姜书记,我家房子想入股,你看行不行?”

记者采访时,恰巧有村民给姜万河打来电话。十三号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农宅合作社是推动这一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发展旅游业肯定能赚钱,但怎么让老百姓放心地跟着你赚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万福农家院,姜万河说。

2012年,姜万河拆除了自家的旧房子,盖起了十间新房。2013年夏天,他和一位村民合伙开了万福农家院。这是十三号村的第一个农家院,当时不少人都笑话他,“谁来咱这山沟沟里吃饭哩?”

随着大青山游客的日益增多,来姜万河农家院的游客也多了起来。仅2013年,农家院就盈利10万元。

“看来发展旅游业,真能致富。”姜万河做给村民看,乡亲们信服了。

但问题是,整个村子发展旅游业,钱从哪里来?

2015年,姜万河发展旅游业的想法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十三号村的旅游开发项目被县政府列为全县重点项目。目前,各部门共给予帮扶资金500多万元,用于硬化路面,修建公共设施。

2015年春节后,本着“农宅入股、集中占用、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张家口市规划设计院专门制定的规划,十三号村组建了张家口市首家农宅合作社,把村子主路两侧闲置农宅较多的38户庭院作为入股对象,整合利用闲置房屋修建特色窑洞宾馆。

同一年,他们成立了彩色坝头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彩色坝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万和畜禽养殖合作社,将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较肥沃耕地建蔬菜大棚和采摘园,贫瘠土地退耕还林。

“入股自己定,参股有分红”。38户农户把各自的危房改造基金1.8万元、扶贫资金5000元都入股了合作社,同时村里161户扶贫建档立卡户也自愿将扶贫资金拿来参股。他们规定,村民年底按照股份多少进行分红,占用闲置房屋期限为8年。8年内,窑洞宾馆统一由公司经营。8年后,农户可选择收回窑洞自主经营或继续由公司经营。

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发力,2015年7月底,一期53孔窑洞交付使用,能同时接纳80多名游客住宿。2016年,十三号村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该村又将1000万元奖金投入了二期91孔窑洞的建造中。

如今,十三号村窑洞达144孔。2018年,窑洞宾馆接待游客5万人次,盈利30万元。

老人家门口就业,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

7月中旬,夏日炎炎,可十三号村的气候却凉爽舒适。十三号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漂亮的窑洞宾馆人来人往。

而在万福农家院,一股烤羊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在烧烤架旁边,几个服务员在不停催促:“老张啊,肉串好了没?”

“再等等,还没入味呢!”几次翻烤,撒上作料,香喷喷的羊肉串刚烤好,就被服务员一抢而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老张和记者聊了起来。他叫张爱,今年60岁,2015年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些杂活,每个月只能挣2000多元。

2015年,姜万河为返回家乡的张爱安排了烧烤培训。培训结束后,张爱就留在农家院成了一名烧烤师傅。“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2000元,股权分红的2000元,收入提高了。”张爱说。

姜万河介绍,大量人口的流失,使村庄的空心化率常年在80%以上。剩下的留守人员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80%。像张爱这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能日常挣薪金,年底分股金;低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村民,以入股合作、参与分红方式,也可以实现稳定收入、老有所养,保证了村民都有稳定收入。

在十三号村村史馆,姜万河对记者细数十三号村近些年来的变化。以前村民随地吐痰扔垃圾,现在言行举止文明多了,还都在学说普通话。发展旅游业不仅为十三号村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在帮助村民摆脱落后的思想与生活方式。

十三号村的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发展旅游电商”的彩绘。姜万河说,十三号村下一步目标是发展旅游电商,土地流转后建有150亩现代农业园区和5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已经和深圳的百草园公司合作,客户下单后可直接将新鲜的吊蔓西瓜等水果发往全国各地。开发的蒲公英茶、莜面等特色农产品,也通过电商推向市场。

2019-08-13 ——在尚义县十三号村 1 1 河北日报 c145648.html 1 “空心村”如何变成产业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