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从太极拳浅议文武相通

□孟志斌

文武同出于道。《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论的经典,它的第一篇即为《原道》,该篇总结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的观点。纪昀读此篇后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太极拳则更直接就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来自道家的经典《易经》,其标志性的理论成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处处体现着道家的核心思想,太极拳的“阴阳鱼”图标也是道家的标志性符号。

更进一层,不仅是太极武术理论,即便是拳架套路也都和文章一样,属于文化的范畴,就好像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样,太极拳也可以说是“动起来的文章”,都遵循着道的基本规律。拳中的阴阳、虚实、进退、强弱、开合与文章中的明暗、隐显、收放、主次、详略都是同样的道理。写文章讲究围绕一个中心,“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打太极拳则追求全身形成一个整劲,“拳架饱满”,忌讳手脚乱舞,也是同一个标准。为保证“原于道”的文武在传承中保持纯正、不偏离于道,文武二者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惊人地相似。文章的学习借鉴从根本上要讲究“征圣”“宗经”,是因为圣人之心合于天地之心,经典之文自有科学合理之规则,足为后人楷模;太极拳的传承讲究拜明师、讨正脉,同样也是因为只有明师才能真正通晓太极奥理,不会以讹传讹,只有正脉的套路才能不走样,才能精准地体现太极奥理。

文武皆入于世。自古以来,文的主要功能就是经世济用,文是儒家积极入世、参与治国理政最重要的载体和工具。《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心雕龙·程器》说:“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都是强调文章对国家、社会、政治、风尚的道义担当。关于武的社会属性,儒家经典《左传》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也是以禁止暴力、消弭战争、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增加财富为第一使命。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士人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追求,如果有文采、有武功而不能报效国家、贡献社会,人们会说你“空有一手好文章”或“空有一身好武艺”。可见,在积极入世、服务社会上,文和武可说是殊途而同归。

文武各化于人。“文化人”是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是指一个人在常年的读书、明理之后,就会摆脱粗鄙,不仅在谈吐、举止上变得优雅、文明,更能见识高远、胆略过人、意志坚定。我们常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也常有一介文弱书生在关键时刻大义凛然、引刀成快,表现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无畏气概,这就是“文”所具有的“化”人之功。“武化人”,虽然不是一个常说的词汇,但“武”能“化”人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武学、武德、武风,都是很大的学问,底蕴深厚,都具有十分独特而有效的教化作用。练武之人,尤其是习练太极拳者日常所受到的诸多教义,诸如正心、忠勇、尊师、重诺、礼让、隐忍、自强等,在引导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所接触的王其和太极拳奉行“德、真、悟、恒”四字要旨,其中所含的思想、教义在这个团队成员的身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文武兼修于身。《大学》中说,中国自古以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杰出的人物在修身上往往是文武兼修、二者并重的。文和武,对于一个人来说,好比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孔子、孙武、班超、岳飞、辛弃疾、戚继光、王阳明、谭嗣同、黄兴等,无一不是文武双全、知行合一的圣贤豪杰。班超投笔从戎,为国立功,成千秋英名;辛弃疾戎马报国无门,遂以诗词鸣志,开一代文风。《文心雕龙》本是文论专著,却特地举出郤縠、孙武的例子,着重强调“文武之术,左右惟宜”。“郤縠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不仅一个人要文武兼修,其实在文武各自的内在元素结构上,同样也离不开文武兼善。写文章讲究抑扬顿挫,打太极追求刚柔相济,若一味地刚、扬,全篇地阴、柔,就不是好拳,也不是好文。

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五千年来圣贤传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越来越为现代社会所认可。虽然冷兵器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武的技击杀伤功能也随之弃而不用,但习文练武依然是修炼身心、培养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通往完美之境的最好途径。

2019-12-27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21178.html 1 从太极拳浅议文武相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