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3版:创新驱动

创新河北

科技铸就我省现代农业新篇章

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团队成员考察小麦苗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育成的“冀花4号”和“冀花11号”等品种。

大豆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培育的“冀豆12”近三年全国种植面积占国审高蛋白大豆面积的53.6%。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攻克了谷子杂交优势利用的世界性难题。

□记者 王璐丹 通讯员 孙立永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农稳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势头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近年来,我省聚力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原始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农业科技基础理论、研发示范大批配套关键技术、培育完善各类农业创新平台,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全省农业迈向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

科技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现在全世界超过50%的辣椒红是从晨光生物所在的邯郸市曲周县销售出去的。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冀南小县城,几乎什么市场资源都没有,不创新怎么办?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晨光的今天。”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认识,“科技创新也不是马上能见成效的,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折磨。”

20年前,晨光生物依靠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单一产品起步,每年产量三四吨,年收入上百万元。当时企业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渠道,就是在这种薄弱的条件下,晨光生物依靠科技创新取得了发展。

翻开2018年的成绩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农业增产增收贡献率超过43%。

“农业机械化使大量农民从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科技驱动也大大提升了单位土地产出率。2018年,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8%。

现在农民田里多了不少新科技——大拖拉机、无人机全都用上了。“农业技术使生产更便捷,更容易提高收益,把前沿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需要持续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农业领域院士工作站67个,合作院士89名;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45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4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41家(其中国家园区15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470家(其中国家星创天地88家)。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

科技打造现代种业

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粮食生产大省。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技术创新,强化现代种业发展,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省科技厅连续30多年对育种工作给予持续稳定支持,被科技部誉为“永不熄火的工程”。

110国道张家口到宣化段,途经一个小镇,叫沙岭子。这里距市区有十几公里,相比城市,小镇显得有些拥挤、杂乱,但就是在这里,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治海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世界农业科技的难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家口市种植谷子面积近200万亩,亩产不足140公斤,一些山区、半山区以种谷为生的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急需高产新品种问世,而在当时全国谷子的研究形势却不容乐观。

谷子研究最难的是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就是谷子不育系的培育及解决繁殖方法和高产杂交种的选育。即使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赵治海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这条路。

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张杂谷”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诞生之初亩产就突破了600公斤;

2004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解决了谷子除草费工的世界性难题;

2006年,国家一级优质小米“张杂谷5号”创造了亩产660公斤的谷子高产新纪录;

到2016年,张杂谷系列已经衍生了十多个品种。如今,“张杂谷”正以其水旱两用、早中晚、春夏播齐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都能收获丰收的优势,开始在世界更多的土地上发芽、结穗、产粮食。

张杂谷只是我省人民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一个缩影。

节水麦,用水量下降,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亩年灌水5-6次,下降到目前的2-3次;单产翻两番多,亩产从1977年的96.39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410.6公斤。近三年约节水35亿立方米,相当于2.5个白洋淀的蓄水量。

绿豆“冀绿15号”是国内第一个高抗豆象绿豆新品种;花生“冀花4号”是全国唯一产量突破500公斤的高产高油(57.65%)品种;甘薯“冀薯65”是河北省首个淀粉专用型甘薯品种,淀粉含量达到23.16%;燕麦自主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5%以上。

……

目前,我省有小麦、优质棉、机采棉、玉米、杂粮、大豆、花生、浆果核果、苹果梨、果菜、根茎叶菜、杂交谷子、景观林木、食用菌等14个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其中,小麦、谷子、棉花、花生、杂粮等创新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成果引领全国研究方向。

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句动人的响亮口号,而是一系列扎实的行动。单从党的十八大说起,去产能深入实施,钢铁、煤炭产能退出数亿吨;“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土行动”逐一落地,天蓝水绿成为随处可见的美景;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和植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PM2.5的平均浓度逐年降低……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结出来的硕果。

2014年,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总体思路和“生态优先、节水改土、稳夏增秋、棉改粮增、粮饲结合、集约经营”的技术路线,重点落实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大任务,创新集成了“环渤海低平原多水源高效利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棉改增粮、雨养旱作、杂粮轻简化、农牧结合、微咸水补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八大技术模式。

2015年,针对我省水资源匮乏、热量资源紧张、夏秋粮生产不均衡等问题,重点围绕全省14个示范县和56个辐射县,以“一田三区”(超高产攻关田,1万亩高产核心区、100万亩示范区、1000万亩辐射区)为重点,组织开展了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出版著作35部,颁布地方标准25项,创新了“高产与节水节肥协调、增产与增收增效统一”和“节水高效、耕地培肥、农机融合、绿色植保”等新技术。

2016年,围绕“两山八大产业”(太行山、燕山;绿色果品、生态养殖、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等产业),创新了“拦蓄梯田、围山转、生态经济沟”三大技术经济模式,重点支持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退化山场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特色产业绿色高效生产、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开发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成果在山区转移转化模式创新等,用科技的力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劲头不松、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之以恒,深入推进我省生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生态环境。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实施科技扶贫,是有效衔接产业扶贫、创业扶贫、智力扶贫、协同扶贫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扶贫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支撑、引领、巩固、长效”作用,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1996年8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后,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一片狼藉。“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岗底村村委会主任杨沣军回忆说,洪灾后不久,李保国带着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救灾团来到了这里。

扎根太行山区30多年,推广实用技术36项,先后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场次,让140万亩荒山披绿,打造了“浆水”板栗、“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10余万农民在他带领下脱贫致富。

“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农民急需的技术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至今,活跃在扶贫第一线的农业专家服务团、李保国式扶贫志愿队等100余个,正在努力把他生前未竟的事业继续发扬下去。

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变成田间地头的现实生产力,少不了一群风吹日晒的农技推广员。省科技厅组团建站派员,在县级组建专家服务团、在乡镇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村选派科技特派员。目前,全省建立了覆盖62个贫困县、7748个贫困村的省市县乡村五级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累计向贫困地区选派农技人员、科研人员、农业科技特派员2万余人。

“我省还向农业倾斜资源支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近三年,在贫困地区建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基地300多个,集成转化新技术380余项,引进推广新品种600多个。目前,在贫困地区共建立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54家,星创天地163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151家。

除此之外,我省大力创新扶贫模式。

京冀“6+1”科技扶贫协作模式。支持北京市在我省贫困地区,建立种苗繁育、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有机食品生产辅导及认证、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中心和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工作站,积极推广“北京专家+扶贫产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

“八个一”科技扶贫模式。选准一个特色产业、选配一个专家团队、对接一个政府部门、扶持一家龙头企业、确立一条“绿色+”技术路线、打造一个样板基地、创建一个优质品牌、建立一套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建立农业科技驿站—科技小院,构建“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新模式。

“目前已经成立了121个科技小院,形成了‘中国农业科技小院’网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12-27 创新河北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21182.html 1 科技铸就我省现代农业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