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莫让民俗村文化街沦为“无味馍”

□韩 莉

去年9月开始“提升改造、暂停营业”后,位于陕西蓝田县、曾投资3.5亿元、占地1200亩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最终结束了它仅4年的生涯——景区3月7日发布公告:3月12日至31日,将对该项目拆除。(3月9日《华商报》)

轰轰烈烈开张,臊眉耷眼关门,对于蹭着各种热度、匆忙上马的“民俗村”“文化街”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怕也不是最后一次。细究起来,这些如同流水线造出的“网红脸”,项目雷同、呆板刻意,缺个性、少内涵,因此“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着实不算新鲜。

2017年前后,借着影视剧《白鹿原》的热播,陕西蓝田、灞桥等地,先后开了多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名目繁多,就连本地人都“傻傻分不清”。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作为当地最早建成营业的主题景区,好歹也算得了先机。据说,开园当天,景区便迎来12万人次,轰动一时,但此后游客量逐年锐减。

“白鹿原神秘而厚重,我们不想将它的历史文化镶在框里、挂在墙上,而是让人们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感受得到。”据说这是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初衷与憧憬。口号丰满,结局骨感,现在看来很有几分讽刺意味。诚然,《白鹿原》无论是文学原著还是影视作品,都有着强大的自身魅力,是值得文化“发散”的大IP。能跟其挂靠沾边的所谓文化项目都想一蹭热度、分一杯羹也无可厚非,但是如何“蹭”,如何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核心吸引力这是一门学问。

想揽瓷器活,首先得有金刚钻。让别人来看,看什么呢?远的不比,就在陕西省内而言,区区一个人造景观,没有兵马俑、法门寺的历史人文做底气,没有华山的景致与“剑气”撑门面,要再没有独到的两把刷子,人家凭什么跋山涉水赶来。就弄上几只白鹿雕像来充门面,就算真的“引客来”了,你又凭啥让人家玩得好、留得住?借那几年“白鹿原”的火热劲开的仿古一条街出售的就是些再普通不过的地方小吃,无非是辣子蒜羊血、油泼面、油糕等。正如陕西当地某游客所说:“我自家门口的老字号、小门脸,地道又便宜,干吗跑这儿来几倍地送钱,我图什么?”

都说在学乡村旅游的成功范例袁家村,可是为什么十几年来,陕西没再出过袁家村,就算全国学成的也不多。殊不知,不细细研究,想单靠小吃街效仿、复制袁家村是不得其法的。其实,袁家村现在几百万人次的接待量背后是,人家把谋来的“利”大都分给了村民,建立了一个全体村民的创业平台。说到底,袁家村的成功秘诀是:当地人做当地事。此外,袁家村还集中力量专注于真实传承“关中民俗”。让游客走入原住民的真实生活,而不是一味复制克隆毫无特色的伪民俗,扔给游客一堆“刻意做旧”的假文化。

如果“民俗村里没民俗,特色小镇没特色”的现状不改变,那么再怎么翻来覆去,都只是千篇一律、产品单一、项目趋同的“无味馍”。既然如此,那就别怪吃家味觉疲劳、喜新厌旧了。

2020-03-13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28786.html 1 莫让民俗村文化街沦为“无味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