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1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一部赞颂自然的美丽诗篇

——评张炜《我的原野盛宴》

□林 伟

故乡和童年,一直是作家写作的母题。著名作家张炜最新长篇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质朴的笔墨,用孩童的视角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童年难忘的生活经历,为我们讲述一段海边林地传奇。

书的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森林盛宴的故事。一天,采药人说,他在树林里碰到一场不知是谁为他精心准备的盛宴——一个树墩上摆满了各种美食和美酒。采药人认为,这一定是树林里受过他恩惠的动物们所为。这个故事听起来像吹牛,但“我”对此深信不疑。“我”相信:善待自然,自然必厚待之。为了让这个故事成真,“我”甚至也准备了一场盛宴,并“欺骗”了好朋友壮壮,告诉他这是自然对他善良的馈赠。

其实,采药人故事中的“盛宴”是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传递了“善”的理念,这种理念促使“我”也去准备“盛宴”,将“善”的理念传递下去。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也锻造了“我”讲故事的能力,为更多人讲故事成了“我”最初的梦想。

如果说采药人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面激励的话,那么猎人的故事就是反面教材。在书中,“我”与外祖母之间关于猎人的对话,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破裂的一个缩影。“再就是……它不相信我们。”“它会的!”外祖母摇头:“不会的。我们当中有猎人。”“大家都不是猎人……”“不,只一个就够了。”

某种意义上,整本书都是围绕这场对话进行的。在笔者看来,这部非虚构作品,其实有很大程度又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目的在于修补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把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重新修复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场记忆的修复中,作者调动了听觉、味觉、视觉等,的确称得上是一场感观盛宴。

倾听,让人融入自然。书中的护林人、老奶奶,包括“我”,不但能听懂动物和植物的语言,甚至能够与它们对话。落单后奋力归队的大雁、因丧失自由而哀号的百灵鸟、千里寻子的大熊……关于动物的故事,真实夹杂着虚构,虚构混合着真实,与其说是将动物拟人化,不如说人本来就是动物的邻居,人在努力倾听和理解自然最真挚的情感。与自然相处,首先要学会倾听自然,倾听鸟的声音、草的声音、大海的声音……

味道,让人享受自然的馈赠。“我”的外祖母是取材于自然的烹饪好手,她做菜,无论是从自然中寻找食材,还是熬制的耐心细致,都有一种匠人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取材时,总是小心翼翼,不贪多,保持着纯朴的古风和对自然的敬畏。

视觉,让人领略自然之美。书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充满画面感和想象力,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自然美学。在《奔跑》一文中,“我”在树林里狂奔的样子像极了童话里的精灵:“我清楚地看到了月光在白毛花上像水一样流动,花穗的阴影就像一条条小鱼。我踏着浅水奔跑,每一下都踢飞了浪花。”“浅水”可不是真的水,是流动的月光。这里的奔跑,发自天性。小时候我们和风赛跑,无忧无虑,“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

书中,作者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观察者、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自然不是掠夺,而是接受自然的恩赐。这种恩赐既有食物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大自然是最原始的造梦工厂,不管我们在现实社会行走多远,大自然都是我们最初的梦想、最美的盛宴。

2020-03-13 ——评张炜《我的原野盛宴》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28794.html 1 一部赞颂自然的美丽诗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