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社会

逃避现实、好奇心重、交友不慎……戒毒人员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珍爱生命 打好拒毒“预防针”

石家庄市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民警在对戒毒人员进行运动戒毒活动。 河北日报通讯员 杨文胜摄

□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 通讯员 李丽坤

毒品对身体危害极大,一旦沾染后悔终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以身试毒?吸毒者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笔者采访了省内多家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的戒毒人员,希望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警示大家珍爱生命,打好拒毒“预防针”。

毒品被当成逃避现实自我解脱的“良药”

“王队,这是一楼,经营水果蔬菜日杂百货,二层是快递收发点。我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管采购和售货,还兼会计和保安,一天忙得焦头烂额,但过得很充实……”6月16日,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大队大队长王利敏的手机微信里收到一条视频。

发视频的人叫袁月(化名),今年38岁,曾是一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2016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王利敏像家人一样一直和她保持着联系,随时给予心理支持,跟踪帮扶。

21岁那年,袁月因为感情问题开始吸毒,“失恋让我觉得人生都是灰暗的,想从毒品当中寻求安慰。”然而,她没想到,毒品没带她解脱,反而将她引入了更深的黑暗。

毒品花费很高,为了生存,袁月从单纯吸毒发展到贩毒,后来被判刑。出狱后她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并认识了前夫,婚后才发现前夫竟然也是个“瘾君子”。在丈夫的引诱下,已经戒毒的她又开始“溜冰”。

袁月也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得知自己怀孕后。但吸毒让家里债台高筑,无钱及时就医,袁月流产了。未来希望的破灭让她更加绝望,于是更加疯狂地“溜冰”,直到被强制隔离戒毒。

“袁月的经历并非个案,因外部环境突变、内心无法承受而吸毒正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原因,这在女性当中较为明显。”王利敏说,在遭遇生活变故、情感纠葛、事业失败等一系列挫折打击时,一些人会陷入焦虑甚至绝望中,特别容易用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困境,而毒品往往被他们当成自我解脱的“良药”。

然而,这些吸毒人员的经历恰恰可以说明,用毒品来解压,无异于饮鸩止渴,片刻的放纵换来的是长久折磨。王利敏介绍,有的一生都走不出“毒坑”,严重的还走向了犯罪道路,而因为吸毒丧失生命的也不在少数。

“而且这些内心不坚定、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戒毒人员,往往是复吸的高危人群。”王利敏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公众的歧视、漠视加不理解,给吸毒者增加了心理压力,间接增加了他们复吸的可能性。

据介绍,要彻底戒除毒瘾,不但需要医学和心理上的治疗,也需要戒毒人员及其家庭和社会的整体配合,构建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层面戒治康复体系。为此,省司法厅专门印发了《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司法行政戒毒康复指导社会化延伸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戒毒机构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加强对戒毒人员及家庭的关怀和帮助。

据了解,在戒毒机构和志愿者帮助下,很多戒毒人员像袁月这样,不仅开启了新生活,而且保持戒毒操守在四五年以上。

好奇心重、禁不起诱惑是青年群体吸毒主因

从小见惯了父母吵架,后来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年迈疏于管教,初中没毕业的小宁(化名)成了一些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常客,23岁的他在来省强制隔离戒毒所之前已经有5年的吸毒史了。

采访中,省戒毒管理局戒毒医疗康复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有六成以上的年轻吸毒者在回答第一次吸毒原因时,都表示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想体验一下这种刺激的感觉。

“好奇心重,禁不起他人诱惑,是青年群体吸毒的主要原因。”该负责人说,青少年对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一试。

李磊(化名)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挣了一笔钱,这位朋友为了“报答”他,给他拿来冰毒让他“尝尝鲜”。

“我原本就愿意尝试新鲜又刺激的东西,加上好哥们儿常在一起,我要是拒绝的话会显得不够意思。”然而,李磊很快就沦陷了:吸食频率越来越高,量越来越大,并且吸食后开始赌博,败光了全部家底。

该负责人解释,现代社会代际冲突尖锐,而同辈之间的亲和力、相融性加强。一旦同一层次中有人吸毒,往往造成交叉感染,在群体中容易产生集合行为,而群吸氛围又助长了人的心理遵从性,愿意与群体保持一致。

我省戒毒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人是在朋友唆使、诱导下被迫尝试毒品,逐渐成瘾后,会放弃甚至改变自身原有的价值认同,由被动吸毒变成主动吸毒。

此外,还有一部分吸毒人员“以吸养毒”,故意接近引诱他人。前几次无偿提供毒品给年轻人吸食,一旦成瘾,便不再“免费”。

七成多戒毒人员吸毒前对毒品认识不清

“毒品有害,这是常识,但是它‘毒’在哪里,多数人却未必清楚。”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过程中,多位戒毒民警发现,很多戒毒人员在吸毒之前,对毒品认识十分有限,有人认为毒品没有多大害处,吸食一点不会上瘾;有人把“吸毒”看作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高级享受和时尚;有人甚至专门吸食毒品减肥。

我省戒毒机构曾对戒毒人员作问卷调查。近76%的戒毒学员表示“自己对毒品的认知与实际感受存在较大偏差”。

“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为了寻求所谓的创作灵感,没想到这东西真能把人控制住。”郑勇(化名)在手写的戒毒日志中这样剖析自己。

郑勇说自己曾经是一名“文艺青年”,拍过不少电视剧,正在事业巅峰期的时候,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他们的怂恿下,染上了冰毒。

“毒品为你增加创作灵感了吗?”

面对提问,郑勇苦笑着摇摇头说:“长期吸毒让我身体状况很差,嗜睡,记忆力下降、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还晕倒过,工作早就荒废了。”

“毒品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省戒毒管理局医疗康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强制戒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的吸毒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吸食冰毒者高达86%。单就身体而言,这些毒品对人神经系统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每一个吸毒人员的吸毒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是受害者、病患者,同时也是违法者。认清毒品的本质,掌握辨别的能力,对远离毒品尤为重要。”省司法厅副厅长、省戒毒管理局局长乔新月说。

事实上,对于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毒品的认知,我省司法行政系统近年做了大量探索。乔新月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创立了“闪耀的桔灯”公益宣讲团、春晖禁毒志愿者联盟等,走进学校、社区、企业,普及防毒知识,提高防毒能力,“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禁戒毒宣传中,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良好氛围。”

2020-06-22 逃避现实、好奇心重、交友不慎……戒毒人员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41880.html 1 珍爱生命 打好拒毒“预防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