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10版:文化周刊·布谷

衡水说水

□郝占奎

衡水,因水为名,以水闻名。

华北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向来北水南流,西水东归。然而,作为冲积平原的衡水,西南高,东北低,途经的漳河水却反常地南向北流,被古人称为“衡水”或“横水”。

衡水的历史可谓一部治水用水史。相传,上古时期,黄河泛滥,衡水大地“汪洋浩渺,弥漫无际,夺民稼穑之地成巨浸焉”,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鲧、禹父子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大禹不负帝望,躬亲劳苦,历时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体力,引洼淀入东海,完成治水大业,定州天下。

周而复始的水患,似乎是衡水的天然之殇。蜿蜒的滏阳河、滹沱河、大运河,群龙汇聚,纵横全境,既滋润着衡水的丰沃土地,也使得这里水患不断。漫长的岁月里,黄河几度决堤改道,难测的暴雨洪水,都对地处下游的衡水造成过巨大破坏。载入史册的1963年8月,七天七夜的连阴雨,致使河流决堤,水库垮坝,洪水暴发,整个衡地,百里断炊烟,劳燕无栖枝,一片汪洋泽国。尽管军民齐心奋战,疏浚排涝,但除武邑外,所属县城全部被淹……

水利攸关命脉,整治域内河湖,解决水荒地旱,打造生态环境,始终是衡水的必修课和要务。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就始终努力不殆。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治海河之患,得鱼米之利。1985年,经大规模治理后,水患不断的千顷洼更名衡水湖。1996年衡水撤地设市,2016年将冀州设为城区,从而把衡水湖紧紧抱在市区怀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湖城。

驰而不息的治水,使得衡水因水而兴,成就了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曾任冀州长史的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衡水湖(时称博广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衡水湖由冀南大洼、千顷洼华丽改造转身,坐拥华北大平原,碧波千顷,水清草盛,莲荷盈片,生态系统完整,鱼鸟丰富多样,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众多河流进出,使得流域润泽,桨声帆影,稻菽翻浪,尽享风调雨顺之利。

然而,沧海桑田,岁月波谲,现实往往比传说更为复杂严峻。历史上曾广遭水患的衡水,如今却旱灾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因上游拦截、气候变化和地壳渗漏、超量采用等原因,衡水几度河干井枯,湿地消失,四野干渴,成为重度缺水地区,农业浇灌、工业用水,甚至居民用水都受到严重制约,饮用井水早已成为了曾经的记忆和奢想。

衡水缺水严重,粮仓保卫战紧紧瞄准治水与兴水同时展开。依托国家战略,南水北调,西水东输。植树造林,治理盐碱,改善环境,涵养水分。提升改造衡水湖,在县(市、区)、乡、镇遍建湖区、池塘,形成河湖纵横交错、星罗棋布之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富饶美丽的水乡胜境涅槃重生。

以水铸魂,衡水孕育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脉,滋养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民谣“武强年画年年古”,宣传的是民间技艺,张扬的却是影响深远的悠悠乡愁。古语“淹了景州塔尖,淹不了武强地边”,说的是复杂的地势,形容的却是曾经的汪洋水势。俗语“沿着运河往前走,打遍两岸无敌手”,描绘的是豪饮气度,借用的却是一脉相承的运河文化……

以水为耀,衡水人文荟萃,养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理论,五代时窦燕山“教五子,名俱扬”,明代马中锡著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还有孙敬悬梁苦读,孙犁创建白洋淀派,等等,他们出身衡水,皆功垂青史,名扬四海。

衡水人创办的“老白干”烧酒、“全聚德”烤鸭,早已名扬天下。如今,衡水湖更成为衡水引以为傲的靓丽名片,与冀派内画、音乐小镇一起名扬海内外。

临湖问水,水何湛湛。衡湖之水,不同于充满情愁的西子湖,有别于高原屋脊的青海湖,少有九寨沟水的禅意莹澈,亦无高山飞瀑的诗意冲动,但却担当着华北之肾的功能,康养着一域民众,因环境上佳,声名日隆,引来四面八方游客,使得国际马拉松赛、全国跳伞冠军赛在这里相继举办……

衡水,正在因水重生。

2020-07-10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44950.html 1 衡水说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