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7版:观点

集思录

木塔修缮方案为何“难产”近30年

□贾梦宇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让建筑大师梁思成叫绝的国宝,就是山西应县木塔。近千年来,历经风雨,这座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已扭曲变形。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据《新华每日电讯》10月19日报道)

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塔高67.31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按理说,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木塔不应该出现年久失修甚至面临倒塌的情况。然而,为这座木塔“续命”的修缮工作,却“难产”近30年。这样的延宕耽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让人无比揪心。

事实上,木塔修缮“议而不决”的原因并不难探究。比如报道中提到的,基础研究不够导致修缮能力不足,连“药方”都开不出;修缮体制长期处于“割裂化”状态,难以形成合力;苦战攻关不够,修缮中的一些难点和关键点长期停留在讨论和争议阶段……

古塔的保护修缮特别是纠偏加固确实需要严谨、慎重,但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未免也拖得太久了。这其中,除了修缮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重视不够。应县木塔属于世界级建筑瑰宝,但它的“直接落地保护人”,仅是应县文旅局下设的一个股级单位——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所,其本身协调能力不足、专业经验有限,对木塔的保护也就仅维持在“防火防盗防破坏”的阶段。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的古建筑文物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比如,此前媒体报道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武安州辽代白塔,从2013年当地筹划修缮工作开始,长达7年时间里修缮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古建筑的“病歪歪”和修缮的“议而不决”,表明修缮的“慢动作”日渐成为目前古建筑保护之隐患。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不能长期停留在嘴上、纸面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一个巨大的文物修缮工程,涉及古建、土木、文物保护等各个方面和专业领域,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合力而为。期待当地有关各部门能够协调联动,及时出手,让木塔修缮方案早日出台。

2020-10-20 集思录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58828.html 1 木塔修缮方案为何“难产”近30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