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6版:文体

“山寨文物”充真 莫丢了文化敬畏心

□曹 铮

近日,地处南方的巍峨“长城”、不在陕西的“兵马俑”军阵等各地规模庞大的复建仿建文物现象被媒体曝光,引发公众热议。这些“高仿货”中不乏做工粗陋、混淆历史者,却打着“真文物”的旗号建成景点,并吸引大量游客参观。频频出现的假文物成真景点现象,警醒着世人,莫要丢了文化敬畏之心。

近年来,国内的“山寨文物”不时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早在2015年,太原市曾出现山寨版“圆明园十二兽首”。2017年,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景区内,出现了大面积山寨兵马俑群,上千个兵马俑场面震撼。再往近了说,今年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境内,模仿北京八达岭长城修筑“八字岭长城”,并成为热门“打卡”点,国庆长假期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这种“无中生有”地人为创造古迹,让不知真假的游客纷至沓来,固然挣得了快钱,但以文物造假招揽游客牟利,不仅蒙了游客,还有损文物尊严。

毋庸置疑,近几年“文旅融合”是个热词。一些旅游景区想尽办法开发文化游项目,以商业牵头激活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其中不乏移植他处具有响当当名号的文物古迹行为。但这种从根上流淌着造假血液的经营方式,对于文旅产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让人深感忧虑。要知道,不负责任地开发粗制滥造的名胜古迹,不仅是对文物的亵渎,更是对历史传承的伤害。先不说造成了多么巨大的资源浪费,单就可能因传播失真信息而造成不良文化影响而言,这些有“形”无“魂”的复建仿建文物景区,也无疑是一种文化污染。与此同时,“李鬼”们与“李逵”的恶性竞争,难免会导致真正的历史文物保护与发展出现潜在困难。

假文物成真景点现象,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表面上看,是从业者急功近利挣快钱的手段。深究起来,用不正当手段满足盈利需求,要归结于部分人历史信仰和文化敬畏心的缺失。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灿若群星的文物遗迹。对于这些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的珍贵文化遗产,后人要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反观各地复建仿建的假文物,连最基本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极大降低了旅游的格调、层次,更何谈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另外,山寨货堂而皇之成为文物落户景区,“诓骗”游客买单的一锤子买卖,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更是对游客利益的侵犯。摒弃文化之“魂”,独留仿冒之“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浮躁心态,忽视文化内涵,缺乏行业长远规划。

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旅游文化遗产。各地争相复制仿造文物建筑的现象,不仅是对名胜古迹本身名誉的侵害,也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特有人文景观的破坏,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与其建成后再耗费人力物力拆除,不如相关监管部门提前介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适度控制景点商业开发的范围和程度,规范经营行为,及时“点”醒从业者,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心。

2020-12-04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64491.html 1 “山寨文物”充真 莫丢了文化敬畏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