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8版:地方新闻·保定

10年,这个“家”大爱助孤残

——记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白沟新城义合庄村周卫民家庭

十年如一日,周卫民夫妇跟赡养亲生父母一样,照顾着在幸福院生活的老人。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摄

日前,白沟新城党工委、管委会和河北省长盛慈善基金会分别对周卫民家庭进行了奖励、资助。 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摄

扫码看视频。 视频制作: 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

周卫民家办的“幸福院”陆续有69名孤残流浪人员在这里生活。他们中最大的81岁,最小的14岁,有2人双目失明,6人患重病,5人患精神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有6人

□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

通讯员 孙 鹏 冯 云

在白沟新城义合庄村周边打听周卫民家,三乡五里的乡亲会说,那家院子里养了“一群爹妈一群娃”。10年前,家里条件稍有起色的周卫民一家,没有改善自家生活,而是盖房办起了幸福院。69名无家可归、无法自理的孤残流浪人员先后来到这里生活,周卫民一家三代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十年如一日,跟赡养亲生父母一样,细心地照顾了66位老人;和养育亲生儿子一样,疼爱地陪伴了3个孩子成长。哪怕家中遭遇变故,断了收入来源,也没想过抛弃这些“亲人”。不久前,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公布,周卫民家庭光荣在列。

“家里遭难时,那么多人帮咱。现在咱过好了,也要帮别人。”

隆冬暖阳洒满周卫民家的庭院角落。老人们走出房间,在台阶上沐浴阳光。周卫民的妻子张秋池手握梳子,正在给一位老人梳头。“很多人问过我,对这些非亲非故的老人,咋能照顾得这么好?”张秋池不紧不慢地说,是“妈”教给了她。

这个“妈”,是张秋池的婆婆。

周卫民和张秋池结婚后,夫妻齐心,箱包生意日渐红火;两年后,胖嘟嘟的儿子出生了,小日子愈加和美。就在两人合力为家打拼时,张秋池却病倒了。一旦发病,她的四肢和关节像扎进无数根钢针一样疼痛,到医院一查,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时,大夏天得裹着棉裤棉袄,胳膊抬不起来,腿迈不动,吃饭时嘴都张不开。

“卫民,你出去干活养家,我照顾儿媳妇。”眼看着这个小家顶不住了,婆婆站出来,主动担起了照顾儿媳的责任。

“妈每天照顾我梳头穿衣,做好软烂的饭食,一小口一小口地喂到嘴里,连上厕所都由她协助完成。”从那以后张秋池的口中再没喊过“婆婆”,只叫“妈”。

张秋池的病情时常反复,婚后攒下的家底逐渐被掏空,家中陷入困顿。一次,周卫民拉着张秋池外出求医,拿着医生开好的药方到取药窗口,连10元的药钱都付不起。10元钱,就像千斤重石,几乎压垮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卫民,我不治了。”张秋池决定放弃治疗。回家后,周卫民一连沉默了好几天。

“咱们砸锅卖铁筹钱,也得给你媳妇治病。”“这钱拿去救急,啥时候宽松了再还。”山穷水尽时,亲友纷纷伸手接济周卫民家;朝街坊四邻借钱,没一家拒绝。那时,为了方便照顾妻子又能赚钱养家,周卫民放弃了箱包生意,转行养猪。但家里连猪吃的麸子都买不起,只能一次次向同村开面粉厂的赵增晨赊。“我一次次借,人家一次次给。当时2毛8分钱1斤的麸子,我累计欠了4万多斤麸子价值14000元。从没被催过账,直到他的面粉厂关门4年后,我才一点点地把欠账还清。”

“正是大伙儿的帮助,才保住了我们这个家。钱能还,人情一辈子还不了。”周卫民说着,泪光开始在眼中闪动。

张秋池病情逐渐稳定,小日子渐渐有了起色。2009年一个春天的午后,张秋池发现丈夫周卫民没出去卖包,干活也心不在焉。追问下,周卫民说出了心里话。

“前些年,家里遭难时,那么多人帮咱。现在咱过好了,也要帮别人。”

“那些孤寡、流浪、残障的人,比咱还可怜。对这样的人,帮一顿,帮不到根。”

“我想办个幸福院,到时候咱们住在一起,才能真帮他们。”

了解丈夫初心的张秋池痛快地答应了。说干就干,两个月后,3间小房在院子里戳了起来;装修、晾干、置办物品……一年后,幸福院终于落成。

“我养你到老。”

从家中办起幸福院那年起,照顾大伙儿的生活起居成了家中大事。每天早晨6时30分,张秋池就要起床张罗十几口人吃饭,吃完早饭稍休息一会儿紧接着就要准备午饭;很多人无法自理,两口子就将做好的饭端到各人床前;到了晚上,忙了一天的周卫民还要巡夜3次,直到23时,每个人都睡着,他才躺下。

采访当天上午10时许,张秋池开始张罗午饭。“中午烙馅饼、熬小米粥。”张秋池擀面皮的右手鼓起一个包,这是疾病导致的骨关节变形。任何一项家务,张秋池完成起来都更加困难一些。因为手无法正常伸缩弯曲,坐着干活不便,她全程站着做完了十几个人的午饭,而这,只是全天劳动的其中片刻。十年如一日,两口子从没完整地歇过一天。

周卫民家办幸福院的消息传遍了三里五乡,陆续有69人来到幸福院生活。最大的81岁,最小的14岁,其中2人双目失明,6人有重病,5人患精神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有6人。

“谁见了那些人都躲,你们却往上凑,是不是能挣钱呀?”“你们两口子是不是犯傻,自己的日子刚好点,就揽这不该管的事。”有的村民难以理解,会当面问起,木讷的周卫民只会以憨笑回答。

不仅是村民,他们倾心照顾的对象,很多终其一生都不会理解,甚至对他们的付出没有一丁点回应。但这家人,依然坚持干了10年。

“美丽”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流浪者,在这里已生活8年了。因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周卫民一家给她起名“美丽”。刚被送来时,张秋池帮她洗漱,“美丽”突然大喊大叫起来,扬起拳头打在了张秋池胳膊上,瞬间胳膊青肿起来,疼了好几天。这样的“突袭”,周卫民两口子挨了不知多少次。

一位名叫“党凤霞”的60岁流浪老人,来到周卫民家一年后,突发脑血栓卧床不起。周卫民就将奶粉、面包等食物打成流食,再一口一口地喂到她口中。一天晚上,陪床到后半夜的周卫民刚躺下,与“党凤霞”同住一屋的老人们喊叫起来。周卫民赶过去发现,“党凤霞”的床上满是粪便,他二话不说将她抱起,用热水帮她冲洗干净,又将沾满粪便的被褥进行了清洗。

“我不想走,你可得养着我。”

“我养你到老。”

去世前,老人握着周卫民的手发出微弱的央求声。听到周卫民满口答应,老人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10年来,周卫民一家共为13位老人养老送终,让他们获得了最后的尊严和关怀。

“有了大伙儿的帮助,我们的家,又活啦!”

“把猪养好了,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再盖10间新房,让更多需要的人受到照顾。”办好幸福院成了周卫民奋斗的动力。自2013年起,周卫民家又贷款办起了养猪场。然而,就在养猪场规模达到700头,马上见到效益时,2018年下半年,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加上环保政策要求,猪场只能关停。这下,周卫民家不但没赚着钱,还亏了本。

养猪场没了,家里也断了收入来源。一大家十几个人可怎么养活?周卫民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些“爹妈”和“娃”。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挣钱养家的法儿,周卫民开始失眠。“那段时间,卫民的话越来越少,经常一个人坐在屋里发呆,好几次,我看见他对着墙角偷偷抹泪。”张秋池只能时不时劝他:只要你活着,咱们这个家就没事。

心力交瘁之下,周卫民的颈椎病又犯了,手脚麻木用不上劲,走路脚蹭着地面,上下台阶得有人扶着。实在挨不住了,才到医院检查。医生建议立即进行开放性手术,否则病情延误,后遗症将伴随终生。但他说没钱手术,一拖再拖。其实,当时将猪场处理清后,手头的现金足够手术费用。可他没舍得做手术,将钱全花在了给大伙儿建新房上。

“原来的房间太少,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早就应该改善了。”周卫民咬牙忍受着病痛,坚持着把房子进行了扩建。不但花没了做手术的钱,还欠下一屁股债。白沟当地一些好心人得知周卫民的病情后,默默地为他筹款。了解周卫民为人的爱心人士,担心他会拒绝,将4万多元手术费送到他手中时,只能骗他说“钱是借来的”。直到做完手术出院后,爱心人士再次看望他时,才说出实情。

那段时间,周卫民一家又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即便如此,周卫民一家也没想过放弃幸福院。“哪怕我们去市场上赊菜,也没让大伙儿受一点委屈。”想起当时的艰难处境,张秋池的眼泪滚落在脸颊上。

当地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开始行动起来,帮助这“一大家子”渡难关。白沟公益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耿国占帮周卫民找到了开办榨油厂的路子,不仅帮他联系前期手续办理,还帮他提前搭建了销售渠道。当选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后,白沟新城党工委、管委会和河北省长盛慈善基金会分别对周卫民家庭进行了奖励、资助。

“有了大伙儿的帮助,榨油厂的原料库、储油罐、车间改造都能落实,很快就投产了。”周卫民脸上绽放着憨厚的笑容,“我们的家,又活啦!”

2021-01-16 ——记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白沟新城义合庄村周卫民家庭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69960.html 1 10年,这个“家”大爱助孤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