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9版:文化周刊

■评剧

百年平腔永流传

评剧《花为媒》剧照。 石家庄市评剧院供图

扫描二维码,收看精彩视频。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乡村戏园像一坛陈年老酒,香醇又绵长。台上,一把折扇轻摇,二胡、三弦拉弹自如;台下,父亲抱着孩子,放在脚踝上“荡秋千”,小商贩生意红红火火。一场戏散,白发老者一手牵着孩童,一手拿着手电筒,沿着曲巷深一脚浅一脚摸回家。黑夜如漆,那细长的光柱盈满荡气回肠的故事。

岁月悠长,河水汤汤。时间的脚步从《茶瓶记》小春红的大茶瓶中走过,从《花为媒》张五可的菱花镜中穿行,从《人面桃花》崔护的艳体诗句中踟蹰……评剧,这个崛起于20世纪初,根植于燕赵大地的传统戏曲剧种,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依旧被人们深深喜爱。

从莲花落、单折小戏到平腔梆子戏,再到评剧,它从冀东平原唱响大江南北。无论灯火楼台,还是寻常巷陌,那些熟悉的历史典故、鲜活的人物形象,伴随着舞台上或急或缓、或激昂或凄凉的鼓梆,一句句、一幕幕地盛满戏台这一方寸天地。一百多年来,评剧以它那晓畅通俗的民间俚语,高度口语化的道白,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大众的忧患。

如果说流布较广、影响较大,强烈的口语化、歌曲性、故事性是评剧的鲜明特点,那它对人类价值的关怀、探索就更具积极价值了。来自民间的评剧,深入生活肌理,融入艺术血肉,一会儿风云激荡,一会儿清风明月,让人过耳难忘、回味无穷。它是劳苦大众在艰难和辉煌的时光中积淀而成的瑰宝,它像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水一样,时刻见证着民族国家的荣辱兴衰,见证着民众的喜怒哀乐。

闹市沽酒、洞房花烛,蝇营狗苟、世态炎凉……这些属于时代、世俗、人性方面的内容,在每一场戏循环往复的唱腔中,发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发出对人生价值的探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欣赏评剧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山村戏楼、简易舞台到正规大剧院、艺术中心,再到坐在家里拿着手机,处处可以欣赏各个名家的唱段儿。特别是评剧传入冀中重镇石家庄后,它迅速兴盛起来。改编自皮影、河北梆子、京剧的剧目,适时创作的现代戏……数百部内容丰富、紧贴时代的剧目,在为群众所喜爱的同时,也让它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戏剧形式之一。

优美评剧调,光华磨砺出。戏台上流光溢彩留下享誉绝唱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经受百般身体磨炼和心灵洗礼。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年80多岁的尚丽华,生于梨园世家。她8岁学京剧,9岁登台,13岁跟父母从外地来到石家庄。数十年的从艺经历,她在唱腔上吸收了各流派之长,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古今人物,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这样的经历,同样渗透着生活的艰辛,也诠释着她对评剧艺术的参悟和热爱。

任何一门艺术,传承至关重要。从莲花落到评剧,历经代代宗师的整理、发扬,现在传到了年轻人的手中。开枝散叶一百年,人才辈出有新篇。如今,石家庄市评剧院成为评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该院一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淑梅在教学中口传心授,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年轻人唱、念、做、打、舞。经过她和所在团队的培养,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小梅花大奖,一代代评剧演员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初夏清凉之夜,在故园楼台或寻常巷陌驻足,重温评剧经典剧目,听一出悠远唱腔,哪怕就是一句“三春杨柳黄莺唱,碧蝶黄蜂采花香”——那步履矫健的动人身姿及清脆动听的声腔,足以让人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烟火神仙”,而生活的动人之处,也便尽在曲中了。

2021-06-04 ■评剧 1 1 河北日报 content_87483.html 1 百年平腔永流传 /enpproperty-->